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种衍民

日期:2014/03/24   来源:机电商报   作者:崔宏薇
  摘要:提出这一观点与衡变在实际生产运营中的遭遇密切相关。种衍民告诉记者,衡变在开展国际业务时发现,尽管有IEC等国际标准,但很多国家实际执行的都是本地标准。

  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还要以中国标准“走出去”。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衡变”)总经理种衍民给大家带来了这个观点。

标准之争与利益之争

  提出这一观点与衡变在实际生产运营中的遭遇密切相关。种衍民告诉记者,衡变在开展国际业务时发现,尽管有IEC等国际标准,但很多国家实际执行的都是本地标准。

  “澳大利亚执行的是奥标,南北美国家执行的是美标,中亚一些国家执行的是前苏联标准,非洲国家执行的标准更多。这给我们的产品研发带来很多不便,有些产品往往需要单独研发,大大增加了成本,也因为这个使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种衍民说,“所以,我呼吁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采用中国标准做事。希望国家对此类项目给与支持,推动这类项目发展。”

  据了解,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孕育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自1980年至今,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从最初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劳动输出、施工总承包,逐渐转变成为显现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高层次、高技术含量、带有高经济附加值的、自主承建的EPC(交钥匙)、BOT(建设、经营、转让)等大型项目。

  随着中国企业抢摊国际市场,“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落实,在现阶段的“走出去”战略发展中,尤其是带有高附加值的市场竞争中,选用何种标准至关重要。种衍民介绍说,例如,若选用美国标准,那么美国企业会占有先天优势,因为他们最熟悉美国标准;相反,若选用“中国标准”,业主会首选中国企业。而现实情况是,项目工程一般都是采用西方标准,由西方监理公司负责监理,中国企业常处于受人牵制的被动局面,技术效应和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在标准之争背后,实质是中国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的利益之争。”种衍民告诉记者,采用其他国家的标准,意味着“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及其产品、装备都需要通过相关国家的认证,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成本的增加,由于要采用国外的标准,中国企业必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外标准执行,势必涉及到更改设计方案、生产工艺流程、质量保证体系、设备模具等,导致中企在中国标准里已然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无法施展,低成本、高效率、性价比高的优势无法发挥。二是价格的降低。在国外的标准下,竞争对手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已有的资源,不断压缩、降低成本费用,导致中国企业在竞争中丧失在中国标准下的价格优势。三是主动权丧失,一旦采用的是其他国家的标准,中国企业首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获得认证,更多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权,兴衰命脉掌握在竞争对手的手里。

  中国企业在输出“中国标准”中经历了很多困难,一旦触及行业标准,我国企业在出口的过程中就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的状况,尤其是在电力、建筑业、纺织品、化工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等行业。   

标准“走出去”困境待解

  实现中国标准“走出去”绝非易事。在种衍民看来,中国标准“走出去”面临着三大问题。

  首先是文化。目前我国的国际承包业务大部分集中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本国标准体系建设水平很低,并且很多国家和地区以往属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其标准基本上沿用欧美国家的标准体系,再加上其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员大多有欧美国家留学经历,接受过西方教育,他们头脑中“殖民文化”根深蒂固,对欧美标准“情有独钟”,这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最大障碍。

  其次就是要挑战欧美标准的既有模式。由于欧美最初发展行业标准的时候,中国没有参与进来,所以在这些行业标准里没有包含中国元素。而且欧美发展行业标准时间久远、体系完善,发行的行业标准早已得到国际普遍的认可,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遇到了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并在国际项目履约过程中举步维艰。

  第三就是语言的问题。尽管我国很早就开始了标准的翻译工作,但是至今公开的英文版标准很少,未能形成中国标准完整的英文版体系,阻碍了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步伐。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