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态度决定一切,专注造就成功

日期:2011/12/14   来源:机电商报   作者:何弦
  摘要:众所周知,应用于航空工业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铝合金、钛合金和复合材料三大类,目前中国军用飞机主要使用的是铝合金材料,钛合金也比重也在逐步加大,而钛合金加工是斯达拉格海科特的强项,铝合金和复合材料加工恰恰是德国DST集团的优势所在。
    尽管是第一次见面,斯达拉格海科特(上海)商贸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陈民的亲切和睿智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话题由斯达拉格海科特集团开始,范围渐渐扩大,轻松活跃的对话中,记者了解了一个以专注造就成功的斯达拉格海科特,也认识了一个执着扎根机床事业的思考者。

 

旗下各品牌优势互补
    陈民告诉记者,斯达拉格公司是一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五轴加工中心生产企业,自1998年收购德国海科特后,成立了总部设在瑞士的控股公司——斯达拉格海科特集团。该集团有两个生产基地:一个在瑞士(原斯达拉格生产厂);另一个在德国(原海科特生产厂)。斯达拉格主要生产用于加工汽轮机叶片、叶轮等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能源(火电、水电、核电)领域的加工中心,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在该领域里的王者地位。而海科特主要生产卧式加工中心,在风电领域中运用较多,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风电齿轮箱加工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另外,海科特的机床在汽车发动机、箱体、箱盖等交通运输领域以及通用机械精密零部件制造领域同样也有着广泛应用。
    斯达拉格海科特集团旗下品牌众多,其中不乏百年老店和行业领军者。
    瑞士西普(SIP)公司主要生产的是超高精度坐标镗床,陈民介绍说:“西普高精度坐标镗床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2μm,但是为了保证如此高的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并不是很好,也不配备刀库和交换工作台等。目前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需求:定位精度介于坐标镗床和卧式加工中心之间的高效率机床,针对这种需求,西普(SIP)推出了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其精度高于普通卧式加工中心的5~6μm,同时也配备刀库、双工作台,保证高精度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据了解,目前国内航空发动机叶片修复主要依靠手工焊接、打磨,或者送到国外修复。手工修复很难保证精度,而由国外厂商修复则需要支付高额费用。斯达拉格海科特集团旗下的TTL以叶片修复加工的解决方案著称于世,从2011年开始在中国进行业务推广叶片修复技术,TTL的加入,使斯达拉格海科特的产品从用于加工叶片扩展到用于修复叶片。
    众所周知,应用于航空工业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铝合金、钛合金和复合材料三大类,目前中国军用飞机主要使用的是铝合金材料,钛合金也比重也在逐步加大,而钛合金加工是斯达拉格海科特的强项,铝合金和复合材料加工恰恰是德国DST集团的优势所在。2011年6月,独具慧眼的斯达拉格海科特收购了同样拥有Doerries、Scharmann等多个知名品牌的DST集团,DST在德国和法国共设有3个工厂,收购DST之后,斯达拉格海科特集团旗下产品线更加丰富,且各品牌互补性增强。对于客户来说,从斯达拉格海科特获得的是产品、培训、设备管理、维护、备件供应等综合的解决方案。

 

品质至上的理念
    相对于产品适应性广、产量巨大的机床厂商们来说,斯达拉格海科特专注于行业细分领域的做法或许有些过于执着。“如果一个公司的产品覆盖面非常广,那么相对于任何一个领域来说,都不可能做到最专业,而我们走的是专业化道路,我们的目标是在已定位的细分领域里做到最好。”陈民寥寥数字的简单回答让记者对于这样一种执着有些好奇,目前斯达拉格海科特集团还没有任何一个品牌的产品在中国组装,在众多国际机床巨头都开始面向特定市场开发“经济适用型”机床的今天,斯达拉格海科特集团难道从未考虑过稍稍“放低身段”,也在中端市场上做做文章?
    对于这个问题,陈民笑着回答:“其实将来并不排除考虑在国内生产,主要还是要看国内机床行业发展状态。纵观欧洲的高端和专业机床制造厂,目前在国内设厂的还很少,这与国内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水平有关。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机床相关的配套水平有了非常大的飞跃,但是距离高端机床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差距。比如铸件的材料、质量、交货期,钣金件、橡胶密封圈质量等,往往难以达到高端机床厂商的高要求。”
    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设厂的优势一直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广博的市场,但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低廉的优势也正在慢慢消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机床厂商将工厂由沿海地区搬迁到中国的内陆甚至中西部,“斯达拉格海科特不会为了设厂而在产品质量细节上做出牺牲。”陈民坦言道,“如果今后在中国设厂,斯特拉格海科特也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针对中国用户设计机床,但是仍然会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不会以牺牲品质为代价,也不可能达到一个很低的价格。”

 

重视“软”实力
    近几年,国内一些已经上市的机床公司通过收购国外一流的机床企业积累了国际市场运作经验,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陈民也注意到很多欧洲人的观点正在发生着变化,“原来他们觉得中国的机床对自己不构成任何威胁,现在也认为中国机床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不容小觑。”
    为实现机床行业“由大变强”的目标,中国到底是学习美国、日本模式——发展超级跨国大公司,还是走德国的模式——依托众多“高精专”的中小企业?对于这一热议话题,每个机床行业的资深职业经理人应该都曾经思考过“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陈民当然也不例外。
    当记者提及机床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之一——着力提升中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配套能力时,陈民赞同之余显然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由于高精尖技术主要被控制在国外机床厂商手中,比如五轴联动机床、数控系统等,国内比较强调尖端领域的突破,认为依靠研发创新可以拉近国内机床厂商和国外的距离,而机床是一个综合性产品,机床企业应该着眼于从基础做起,不能盲目追求高端。正如同样一台机床,姑且不提滚珠丝杠、导轨、主轴等关键零部件,如果包括钣金、铸件、限位开关等所有的零部件全部进口,中国组装出来的机床能不能完全和在国外组装的一样?这是一个问题。”
    “数控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发展的确很重要,但管理、培训等这些‘软’实力则容易被忽视。”陈民还记得曾经在德国工厂参观的见闻:工人加工完零部件进行组装时,用毛刷扫尘后又抬起胳膊用自己的工作服袖子将零件上的浮尘仔细擦拭一遍。正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反映出工人认真严谨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所折射出的是,企业精益求精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里。所谓“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