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拾品质之级而上 东汽风电高举央企责任大旗

日期:2012/03/16   来源:《电力系统装备》   作者:马亮
  摘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域和环境需求,东汽风电相继成功开发低温型、弱风型、高原型等30多种改进型机型,出色完成了洋风机“本土化”的任务。

经过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国风机制造商追求速度和规模的阶段即将画上句号。有分析师认为,今后三年内,风电产业将由原来的“价格战”将升级为“质量服务战”。在此背景下,我国整机企业将如何应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又有何用武之地?带着这些问题,《电力系统装备》专访了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风电事业部(简称“东汽风电”)总经理任家福、质量管理处处长庞婧宇,倾听来自中国风电三甲中唯一一家央企巨擘的精辟妙解。

《电力系统装备》: 请简要介绍2011年东汽风电业务最新成绩或发展动向?
      任家福:2011年是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阵痛之年,东汽风电依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特别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技术层面,可谓硕果累累。
      2011年4月12日,由东汽风电自主研发、并完全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首台2.5 MW风机,在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下线,这也是公司当时在国内生产的最大功率风机。7个月后,我们再次刷新纪录。2011年11月11日,东汽风电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 MW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在四川德阳顺利下线。该机型风轮直径115 m,轮毂中心高度90 m,采用IEC 61400最新标准,设计目标为适用于陆地ⅢA类风区,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实际上,以引进德国REpower公司1.5 MW机型为契机,根据我国不同地域和环境需求,东汽风电相继成功开发低温型、弱风型、高原型等30多种改进型机型,出色完成了洋风机“本土化”的任务。其中,两台东汽FD93E 高原型机组于2011年10月在青海首座风电场——沙珠玉试验风电场成功并网。
      引进先进技术只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通过消化吸收从而掌握知识,并培育属于自己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因为,我国的风机制造企业一定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只能是制造大国,而永远不能成为制造强国。

《电力系统装备》: 业界认为2011年风机制造业进入了一场洗牌危机,您如何看待市场发展?
      任家福:古人云,乐往必悲生,泰来由否极。以东汽在火电、核电领域几十年的经验分析,任何细分制造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以2010年为分水岭,前一阶段对于中国风电行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代,其主题是“做大”——每年100%的市场增长率,令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均跃居全球首位。但同时,质量事故频发、价格竞争加剧、成本压力上升等产业顽疾也日益凸显。
      因此,以2011为元年的后一阶段的主题则是“做强”——风电产业发展要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追求装机容量向追求风力发电量转变。
实际上,任何一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经历坎坷和曲折,关键是要找出问题所在,竭尽全力地解决问题。当前市场增速放缓、库存压力上升,但我不认为这是一场危机,相反,还是一个行业反思和调整的良机。企业可有更多精力去总结经验、消除隐患、修炼内功,静待市场春天。试想,如果产业隐患的泡沫继续膨胀,总有一天会积重难返、一发不可收拾。

《电力系统装备》: 东汽是风电三甲中唯一具有多元化电力装备制造背景的集团,在质量管理方面有何独到见解?
      庞靖宇:不同于普通的制造业,风机制造业对技术和质量的要求十分严苛,其产品通常要求在恶劣的野外环境中工作20~25年。可见,风机制造企业的竞争是一场长跑,赢得胜利所依靠的不仅是起跑阶段的速度,更是整个赛程上所展现的体质和品性。
      2011年我刚上任时,将东汽核电业务严格、成熟的经验借鉴到风电业务,并做了积极有效的结合,依托专业、高素质的质量控制和检测队伍,以及先进的仪器设备,通过必要手段控制和提升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4个月后我渐渐认识到,风电质量是包括风能资源、风电机组、风电场和风电应用的一个大系统。风机出现质量问题不一定是其本身的原因,必须首先从解决风电系统的质量问题着手。单纯从上游解决只是改进风机品质之标,还要延伸到下游风场才能找出消除隐患之本。
      为了摸清质量事故原因、寻求解决渠道,东汽风电质管处派出10个工作组,领导干部带队走访了全国125个风场,对调研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精确统计。目前,我们邀请了专业机构协助分析,与汽车行业生产件与相关服务件的组织实施的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对标,希望借鉴成熟产业的标准,来彻底查清质量故障源头和当前规范的缺失。
      此外,我们还在安装调试、出入240等其他现场工作环节加强了管控工作,特别是加强了与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合作,效果逐步显现。
      如,在2011年必维参与的三个项目中,不仅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推进效率获得提升,而且必维表现出的积极的服务理念和严谨的责任态度,与东汽风电提倡的“举全公司之力,做好风电服务”观点保持一致。我建议项目合同结束后,双方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总结,分析短板、改善方法,为未来新的合作建立良好基础。

《电力系统装备》: 未来东汽风电在质量管理方面有何新的计划?必维如何助您一臂之力?
      庞靖宇:相较质量事故本身,我认为更应提高对产业外部监督机制和服务保证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思考,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非常需要权威的、先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支持和参与。
      首先,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目前,由于风电机组的市场价格连续下滑,作为整机企业消化价格压力出口的零部件供应商同样遭遇了利润危机,这必然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冲击。
      因此,我们计划建立一个连续性的评价体系,对全国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客观评判,最终制定一份最佳供应商名单,从而保证长期批量采购产品的质量一致性。此次,我们希望必维等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一同参与执行。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机制,帮助这些最佳供应商逐步壮大、形成规模。从而在遇到困难和风险的时期,双方能够齐心合力、共度难关。
      其次,加强差异化解决方案的研究。目前国内的风机生产厂商,普遍遵循的是国际标准。但是把欧美的经验“直接拿来”并不能万事大吉,与国外风场相比,中国风资源环境存在其特殊性,如丘陵、高海拔、台风等。而当前无论是前期微观选址,还是后期风机质量解决,均面临着“一人感冒,全家吃药”的尴尬局面。我们急需一系列针对不同风场的风机认证标准,希望必维的风机认证服务可以率先实现。
      第三,树立东汽风电风机的品质标杆。今后,东汽风电计划在加强现场风电机组运行的实时检测和故障诊断的同时,通过统计、分析每一个东汽风电服务风场的发电量和可利用率等数据,选出10~20个标杆项目在全国业主群体中引领推广。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