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MEB客车网>>市场

“悲喜”车联网

日期:2012/06/12   来源:《客车》周刊   作者: 闫新亮
  摘要:风靡客车行业近3年的智能车联网品牌营销在2012年被炙热的“校车”替代, 正悄然降温。3年来,车联网是否如部分行业媒体报道的“大受热捧”?一线司机是否从车联网上得到便捷?《客车》周刊记者历时一年,走遍十余个省的“中国客运业生存现状调查”见证了车联网应用的“悲与喜”。

风靡客车行业近3年的智能车联网品牌营销在2012年被炙热的“校车”替代, 正悄然降温。3年来,车联网是否如部分行业媒体报道的“大受热捧”?一线司机是否从车联网上得到便捷?《客车》周刊记者历时一年,走遍十余个省的“中国客运业生存现状调查”见证了车联网应用的“悲与喜”。

司机眼里的“稻草人

农家为护庄稼吓鸟,一般选择在田间栽上“稻草人”。公路客运企业为提升管理引进的G-BOS、安节通等职能车联网设备却成了很多司机眼里的“稻草人”。

五一黄金周期间,《客车》周刊深入北京六里桥长途客运站、北郊客运站、四惠客运站随机采访了安装有车联网设备的几位车主。

“刚开始我们不知道安装了这个设备,直到后来领导告诉我们以后开车规范点,有了新型的‘秘密武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监控。起初我们都很紧张,但这半年多单位几乎没人提了,尽管不知道是否在监控,但有这个东西在我们行车时还是有所顾忌。”北京至鄂尔多斯的张姓司机笑着对《客车》周刊记者说。

当问及G-BOS的具体功能操作时,大多数受访者都不是很清楚,甚至认为就是个“稻草人”,用来警示和监控。随后记者踏上几辆安装有宇通安节通的营运车辆时,司机的观点也大同小异。

“那东西有啥用啊?被媒体吹捧的神乎其神的几大功能到我们眼里无疑就是个监视器……”这是《客车》周刊在石家庄客运站调研采访时没有安装相关设备司机的观点。

老总眼里的“加分点”

“我们的运营车辆全部加装了G-BOS智能运营系统,不是苏龙品牌的也都加装了……”这是《客车》周刊一年多的高端访谈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或许是大多数运营企业老总兼有经营业务和品牌推广责任的缘故,每一次采访他们都将安装了G-BOS、安节通等智能运营系统挂在嘴边,车联网技术成为他们“科技兴业”的标志点之一。

随着智能系统在乘用车上的普及和推广,大多数人对车联网技术的认知更加客观和全面,尤其是苏州金龙持续两年大范围的传播更将车联网技术普及到了大多数客车运营企业。运营企业的中高层在一轮的系统培训中,逐步对车联网有了全新的认知,从起初的排斥到如今的接受。

“受高铁冲击、油价上涨、人力资源成本攀升等因素影响,道路运输行业到了瓶颈期,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车联网技术的引进也是顺势而为之举。”北京九龙祥和客运公司董事长张国治就车联网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企业宣传的减少司机80%的不良驾驶操作、降低油耗等“功效”,各大运营企业老总持客观态度,他们一致认为:“车联网是客运企业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的‘转折点’,其效果的好坏暂时不是关键,主要是其对企业深层次管理的提升。”

机务眼里的“多面手”

当《客车》周刊将调研的对象群体聚焦在各大客运企业机务管理人员时,情况则完全不同,赞誉、支持的呼声很高。

“信机务更要信科技。”江苏东渡高速客运有限公司闻正桥谈及车联网职能设备时对《客车》周刊感慨道,原来繁琐的机务统计、油耗控制、车辆维保等工作一下子变的轻松了,大大减轻了机务工作负荷。

当《客车》周刊记者走进河南、山东、河北及江苏等地知名客运企业的监控中心时,发现很多公司的车联网监控系统并未纳入,即使共网的也只是抽检。对此,他们给出的解释主要还是3G资费和平台问题。

“目前车联网主要走3G网络,资费非常高,实时动态监控有点不现实。但车载存储还可以,月底汇报总结时直接调取数据即可。”山东济宁交运机务负责人对《客车》周刊坦言。此外,他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担忧,每一次参加企业组织的车联网培训,看到他们随机调取实时数据,感觉自己的信息安全没有保障。

车企眼里“卖点”

对于车联网智能运营系统来说,2012年的命运可以用“悲喜交加”来形容,为了不错过“开往春天的校车”,已经耕耘许久的G-BOS运营系统、安节通、中联智通等营销传播暂时被“校车”东风压倒。

“卖点”的转移也是企业顺势而为之举,但对于耕耘多年的车联网智能系统来说,尚未到大唱赞歌的“收官”之际。“车联网营销传播策略的转移着实有点可惜,很多区域的用户刚刚认可,他们却悄然转身,转换‘卖点’。”贵州凯里客运企业负责人略感失望地对《客车》周刊感慨。

   值得欣慰的是,车联网智能运营系统推广的“接力赛”并未停滞。2012年4月,大金龙隆重推出了“智慧驱动控制系统”,5月上海申龙隆重推出“全能达管理系统”,福田欧辉客车也即将发布自己的智能车联网系统。

   然而,当记者采访采访苏龙、宇通等企业负责人时,他们纷纷表示自己的车联网智能系统并未停滞,只是没有重点在媒体传播而已。“估计8月份后,我们将开启2012年的科技助力活动。”苏龙品牌部主任王新亮对《客车》周刊记者说。

正如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某领导在发言中说的那样,交通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大幕已经拉开,已经从简单的GPS、视频监控走向了更加智能、系统的平台,智能化将是未来的趋势,智能交通在我国依然有很大空间。

从司机眼里的“稻草人”到机务工作的“多面手”,从运营老总眼里的“加分点”到车企心中的“新卖点”。无论是悲还是喜,智能车联网系统的发展大势已不可挡,“稻草人”说明智能车联网系统的推广之路尚未彻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