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杨校生:2012年风电进入强势调整 需转变观念做强做实

日期:2012/06/14   来源:《电力系统装备》   作者:石珊珊
  摘要:尽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当年新增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800万kW,依然位居全球第一,但被银行列为高风险行业的该产业在2012年已经进入了“寒冬”。
 

“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实现了连续5年的翻番增长,规模一跃位居世界第一。但这一切到了2011年似乎戛然而止,包括开发商在内,很多整机企业及零部件企业都认为日子开始变得“难过”。而不断发生的风机脱网、倒塌、起火、人员伤亡等生产事故更是成为了行业不景气最直观的注脚。似乎在一夜之间,风电设备产业全行业亏损的现状成为了其他人揶揄的对象。

尽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当年新增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800kW,依然位居全球第一,但被银行列为高风险行业的该产业在2012年已经进入了“寒冬”。

日前,作为业内权威专家,中国国电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校生,从开发商的角度出发,与本刊记者就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电力系统装备》:近几年,中国风电持续取得高速发展。但这一切到2011年却戛然而止,风电企业遭遇了全行业业绩下滑的窘境,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杨校生:我从学校毕业就介入风电行业,为我国风电的发展干了一辈子,亲历风电发展的各个阶段,见证各种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消除。中国风电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一,举世瞩目,我甚感欣慰。我现在要退休了,对于近年发生的新情况,说一说个人的感受,不代表公司的观点。

首先,我想纠正你一下。2011年中国风电发展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到了高峰,当年新增装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另一方面,2011年风电业的日子已开始变得“难过”了,风电持续发展很不容易,2012年的确困难更大。

2011年,风电项目核准难度加大,不断发生的风电机组和风电场事故,困扰着风电开发商和风电设备制造商。如果说这些风险,风电企业还能抗得住的话,那么电网对部分风力资源丰富地区风电场的大规模限发弃风、为了保障电网安全而设立的风电“低电压穿越技术检测”所造成的遥遥无期的待检排队、以及比任何发电设施上网条件都苛刻的风电上网技术标准更使风电企业感到了难以逾越的高门槛。

当然,风电行业的困境将毫无疑问地刺激风电企业,激发他们完善技术、改进管理、实现规范化的积极性,对风电的长远发展不失为好事。但是,谁能知道,具有垄断性质的电网企业不会提出更高的风电并网要求(如要求“所谓高电压穿越”)和更苛刻的检测条件呢?谁能保证2012年有恃无恐的限电弃风不会更大规模地发生呢?谁能监督和核查这些以保证电网安全为名的行为是合法、合理和必须的呢?

面对这些问题,风电企业是如此的无助。看到了这些,各财团、基金、投资商和银行都纷纷调整了对风电的发展预期,风电有关的上市公司股票持续下跌。发展风电,保护环境似乎成为风电开发企业的一厢情愿。

经过2011年,以甘肃4次大的风电脱网事故中的3个事故为例,有关方面把各方的关注焦点集中在风电机组的所谓“低电压穿越”技术上,过度关注的结果导致了主要矛盾被忽略。

回顾中国风电的发展进程,我国风电发展的主要矛盾曾经为缺乏对风电的认知,缺乏规模性市场,缺乏相关政策、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曾付出了很多努力。随着这些问题逐步解决或缓解,新的矛盾又显现出来。到20092010年,风电发展的主要矛盾已发展为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的风电装机和发电能力与电力送出和消纳不畅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当时是有所察觉和认识的。

但到了2011年,这个矛盾被忽略了,或者因某种原因被掩盖了。风电送出线路规划建设滞后,现有线路薄弱或管理不到位,也是电网失电和风电机组脱网的极大隐患,同时还会影响消纳,导致限电和风电场出现大量弃风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许多风电场根本就无法联网。2011年,我们没有看到电网在完善送出条件以适应风电发展、在合理调度消纳风电等方面的像样作为。在发电和设备制造业努力发展电网友好型风电场和设备的同时,没有看到电网在发展风电友好型电网上有明确表示。接纳风电和所有可再生能源的送出规划、建设继续滞后,消纳更加不畅,矛盾不断加剧。

因为没有抓住并解决或缓解这个主要矛盾,我们正在并将继续付出代价。2011年,由于电网送出和消纳不畅,全国风电产业已被迫放弃风能100亿kW·h以上,相当于330t标准煤,约3300列车煤炭的损失,并向大气排放1000t二氧化碳,风电企业为之损失的电费(不包括碳交易收入)达50亿元以上。由于电网不能适应且没有及时改造,为应对电网对可能的不安全的担忧,我们不得不大量进行低电压穿越改造并加装高标准无功补偿装置,为此所投入的花费或许高达上百亿元。

遗憾的是,目前这个矛盾仍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为此,2012年我们将有更大规模的风电装机不能联网,有更多的风能将被弃之,中国风电效益还将会大幅下滑。2011年全国风电装机1800kW,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在这些已吊装的风电机组中,有多少可以联网,发挥应有的效益呢?

《电力系统装备》:这么说2012年也不会太乐观,那么对于制造商,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校生:2012年没有乐观的理由,因为风电送出和消纳不畅问题难以缓解。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一是认识问题,要不要大力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同的利益集团有不同的认识,不见得人人都真心赞成;二是体制问题,缺乏监管的垄断企业在利益未明确前,往往会回避、不顾甚至排斥其社会责任;三是利益问题,新的产业打破了旧的利益平衡关系,在新的利益平衡关系尚未建立和完善之前,各方有得有失,不得利的方面就不积极,这是三个问题的核心。我和许多国内外专家也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提议要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但看起来这绝非易事,需要时间和过程。

另外,从宏观经济角度看,2012年我们还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实行经济紧缩政策等不利因素。所以2012年,大多数主要风电开发商必然要面临收缩规模、减少投资、减少开工和投产总容量的选择。

风电发展一旦开始减速,再回到加速发展的状态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两年就可以急退急进的。所以,如果没有大的政策突破,例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颁布和施行等,20122013年以及更长时间内风电的发展都不会太快。

对于风电设备制造厂家来说,这意味着你的国内市场规模会相对缩小。同时,这期间风电开发商会更加注重风电开发技术、风电设备质量和风电场的效益,这都需要企业不断加强技术、质量和服务。因此建议风电设备制造商:第一、收缩凝聚产能规模,以销定产,集中精力多出上品、精品。第二、加大技术研发强度,采用新理念、新设计、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风能利用效率和风机性能,降低造价。当然低风速、高原、分散接入、电网友好等技术也需要加大力量研发。第三、注重和大力提高设备质量,完善售后服务,提高机组可利用率。另外,海上风电、海外市场开发等,也不能放弃。

《电力系统装备》:2011年我国风电产业装机容量依然领跑全球,似乎与业内普遍认为的“困难重重”、“不容乐观”形成了强烈反差。针对这一现象,您作何解析?

杨校生:风能协会统计的是我国风电设备的吊装容量,也一再表示有待核定,不尽准确。但我想这些数字即使有误差,问题也不大。

2011年,尽管政府的紧缩政策力度很大,房地产、火电收缩得也很厉害,但对于新兴产业风电而言,资金还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国家的紧缩政策对风电发展的制约不大。因此资金紧张的客观现实并没有影响到风电的装机,主要主机厂的产能也没有大的变化,甚至整体产能还有所增加,订单数也没有减少。而开发商方面,因为前年底的合同不能撤销,年初定的目标不能变,核准的项目也都要完成,所以尽管大家觉得困难很多,但最终结果比较好。

之所以不少人误以为2011年是风电的拐点,是因为大家很早就看到了困难,感到了拐点的来临,但事实上,拐点还未到。不利条件的影响都有滞后反应,所以并没有在当年的装机上体现出来,但2012年就会不同。2011年开始的风电大面积限电、大规模弃风,使风电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受到重挫,感到十分无奈,而这个影响在2012年的风电开发中才能反映出来,有可能使2012年成为风电发展的拐点年。现在大家都已意识到,风电发展中的困难不是一两年能解决,即使明后年政策转好,风电当年也不可能马上就发展起来,会有一定的滞后期。

《电力系统装备》:面对困难,您的建议是什么?

杨校生:对于真心实意干风电的企业来讲,风电发展会有涨有落,机遇和风险共存,但仍不失为一个年轻而蓬勃向上的新兴产业,前景仍极为光明。即将到来的回调是为了长远的发展,暂时的挫折丝毫不影响其生命力,大家一定要有耐心。我更愿意借用一句不太确切的股市行话,风电行业目前的发展可以叫做“强势调整”。

现在风电受到了“做空”力量的打压,出现暂时调整,有利于将来健康和更好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问题的理清和解决,“做空”力量也会向“做多”转换。无论“做多”、“做空”,我们都需要在发展能源同时保护环境,都需要蓝天白云。我国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利用达到15%,单位GDP能耗降低40%45%,这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我国的国家发展需求。我们从2020年往回推算,就知道任务是多么艰巨。

目前,风电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要在发展中去解决,也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认为风电设备企业对目前的困难要有充分估计,要转变观念,迅速从规模扩张转变到规避风险上来,从做大转变到做强做实。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忍辱负重,努力克服困难,赢得理解、尊重、支持和成功,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调整需要多长时间,谁也不知道。大家一定要坚守,要有耐心,要密切关注自身发展中潜在的风险,避免功亏一篑。同时,大家也应该密切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妥善应对发展之中的起伏与困境。

当然,如果你实力不够强大,不掌握有价值、有前景的技术,难以坚持与当前的困境相抗衡,择机适时退出并不失尊严;或者你原本就是一个风电发展投机商或概念炒作者,我的建议是投机和炒作机遇期已过,早早放弃梦想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电力系统装备》:国家能源局2011年发布了《风电场功率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我国所有已并网运行的风电场必须建立起风电预测预报体系和发电计划申报工作机制,未按要求报送风电预测预报结果的不得并网运行。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的情况吗?

杨校生:风的形成和流动具有连续性、波动性等明显的规律,因此风能是可以预测的。有人说风能是间歇的、随机的,是不准确的。国家能源局要求2012年上半年建成风电预测预报体系,目前各大发电公司都在积极开展。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进展还可以,基本能够如期完成。

不过,从已经建立的预报系统来看,预测结果都不太准确,误差较大,在20%左右。这不难理解,对于风电场来说,地方小、局限性强,要根据大气候预报局部风况和风电场发电量,准确性可想而知。而且各风电场也不可能都配上高级气象专家,可以对天气了如指掌。风电场预测准确度差,对风电调度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十分有限,不能过于依靠。要求各发电企业对气象和风能精确预测是不现实的。不过建立风力发电的预测预报体系,从而形成风电的发电计划和风电调度机制是必要的。

我建议,国家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业风电发电预测预报系统,以此为主,与各地风电场的预报预测结合,综合分析,做出校正,然后预测风电,为风电调度作参考。有关方面可以将风电预测与电力负荷预测相对比,结合其他电源情况进行电力调度。

《电力系统装备》:在您看来,2012年风电行业的哪些领域值得我们期待呢?

杨校生: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事情应该是我国受电网制约较小的南方内地等低风速风电场的开发取得突破;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取得突破;中国能在海外风电市场有所突破。当然,我也希望我国能在风电发展的认识上、在有关的体制上和对各方利益关系的平衡上取得突破,为风电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打开通路。

2012年里,祝风电界同仁好运!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