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博世:“宁失利,不失信”的DNA传承

日期:2012/09/11   来源:机电商报   作者:谭思敏
  摘要:一直以来,博世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用完美的技术和可感知的质量,不断改善大众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而贯穿其中的,是博世对于企业信誉的不懈坚持与努力。

  博品牌的由来,源自其创始人——罗伯特·博,德国著名企业家,工业时代的先驱者之一。他早年说过的一些名言,对博后来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就有一句,“努力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信誉是我的原则,因为诚实守信所带来的长远利益远比眼前的利润更有价值”,后人将其简化为“宁失利,不失信”。近日,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传播总监彭菲莉女士在接受《机电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罗伯特·博的这一句名言,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烙印,堪称博企业价值的DNA。其精神传承至今,奠定了博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基础。

一直以来,博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用完美的技术和感知的质量,不断改善大众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而贯穿其中的,是博对于企业信誉的不懈坚持与努力。

信誉,不止于品质

时隔100多年,博对于企业信誉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罗伯特·博所言及的产品品质和信誉的范畴,实际上是更为广义的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

  彭菲莉女士告诉《机电商报》记者:“无论在何处开展业务,博都时刻谨记作为企业公民的责任,积极贡献于当地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兼顾业务、社会和环境利益的平衡,这对博来说是一个悠久的传统。”

据介绍,目前博在中国经营着51家公司,拥有30200名员工,在上海设有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11年,博在华合并销售额达到423亿元;其中,汽车技术业务249亿元,工业技术业务100亿元,消费品和建筑智能化技术业务73亿元。

 “博在中国市场的强劲发展势头,得益于公司将战略发展方向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彭菲莉女士表示。如今,节能环保的目标已经贯穿于博中国的三大业务领域。博中国为中国市场制造的产品和提供的解决方案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清洁柴油系统、动力总成电气化、风力发电齿轮箱、热泵、节能家用电器和锂电池电动工具等方面。

在所有的业务当中,彭菲莉女士重点向记者介绍了博的发动机起停系统和太阳能产品。

2008年,博在中国推出了本地化的起动/停止系统。当遇到红灯或交通堵塞时,该系统将停止发动机的运行。这一技术在新的欧洲驾驶循环(NEDC)城市测试环节中可降低油耗约8%,在实际的城市交通中最多可达15%。“在停停走走的城市交通状况下,该系统的节能减排效果会更为显著。”彭菲莉女士告诉记者:“目前,这一系统已经应用于中国多家汽车主机厂,而且主要部件的本地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同样是在2008年,博热力技术为中国电信集团西藏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安装了近 200块布德鲁斯太阳能集热器,为近5000平方米的建筑提供了采暖和生活热水。这是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采暖系统在中国推广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实际上,新建成的博中国总部也应用了博太阳能技术,在博新大楼屋顶安装了近800块太阳能面板。另据介绍,博至今已为全球提供太阳能集热器逾 50 万套,每年制造出的清洁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9 万吨,每年节省的电能可达 490 兆时。

可持续的人才战略

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博在很多领域内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跟博在技术研发上的长期大量投入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可持续的人才发展战略正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据彭菲莉女士介绍,截至20121月,博在全球已经拥有43000名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而且,博在全球范围内践行着一整套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

员工多样性与人才本土化是博引进人才时一贯坚持的两大原则。

在博的理念中,没有体现多样化的公司,不大可能取得长久的成功,也够不上杰出雇主的资格;而且,博在全球的多样化业务模式,也决定其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博在招聘的过程中,规定了女性员工、少数民族以及残障人士的比例。为了鼓励女性员工在公司的发展,博还设立了“妇女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女性员工提供培训,并在各个层级都设有一定比例的女性领导者职位。

人才本土化更能体现博的企业社会责任,因为这是“服务本土”思想的重要体现,能为本土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彭菲莉女士告诉记者:“博中国的人才本土化,中期目标是高级管理层中本地员工的占比从现在的60%提高到80%,到2015年计划90%的经理级别的职位均由中国员工担任。”

在人才培养上,博非常重视人才国际化和内部培养。

每年会送一些本地员工去国外工作3~4年。在中层经理中,每年有大约10%的人在国外工作,而总监以上到国外工作的比例则达到20%。公司会提供语言课程培训、不同文化的培训以及海外生存的准备。在国外工作的三四年中,公司不但承担员工在国外的交通和住宿等费用,还承担其家属和子女的一些生活费。

为了加强对中国员工的培养,2007年“博中国区培训中心”宣布成立。该中心对培训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开发,引进了大量全新的课程内容,同时针对各类职业发展需求,为员工提供最佳的职业发展工具。此外,已有的成熟管理培训项目也正在博中国区广泛地开展,如“领导力发展项目”、“高级经理人发展计划”等。除了培训之外,博还提倡内部提拔和轮岗。针对员工潜质,提供了专才路线、管理者路线和研究型路线三种职业发展道路。

为了严格遵守博集团的环保、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以及中国的法律法规,博在中国范围内成立了一支约80名专职员工组成的健康、安全和环保(HSE)团队,对所有博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制定并实施系统的HSE培训、审核和持续改进计划。

热心教育做慈善

1909年第一次踏入中国,博在华已经拥有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并致力于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从环境保护、教育发展到驾驶安全,博世践行着对中国社会的坚定承诺。秉承这一理念,博20114月正式成立了“博中国慈善中心”,每年将会投入预算2500万元,用于支持中国教育发展和扶贫事业。

20119月,该中心投入500万元启动“博校园助学金计划”,计划3年时间资助900名贫困新生。继2008年博捐资1100万元为四川地震灾区重建了两所学校后,该中心持续为两所学校每年投入20万元购买书籍、文具,并设立奖助学金。在总部所在社区,博积极与上海市长宁区关爱下一代慈善基金会合作,设立“博爱心育苗助学金”,每年投入20万元资助长宁区的贫困中小学生。

不久前,博宣布启动全球“博院校计划”,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未来约10年内,博将向德国、中国、印度以及美国的高校及研究项目投入5000万欧元。该计划旨在持续改善大学生以及在校学者的研究条件,从而帮助推动环境、能源以及汽车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进展。在中国,博将投入500万欧元,与5所顶尖院校——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在环保技术领域展开合作。

 “博集团独特的所有权形式保证了财政独立和企业发展的自主性,使集团能够进行长期战略规划和前瞻性投资以确保未来发展。”彭菲莉女士告诉记者:“慈善性质的罗伯特?基金会拥有罗伯特?有限公司92%的股权,多数投票权由罗伯特·博工业信托公司负责。这是我们长期持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基础。”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