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MEB客车网>>专题

成长中的“舍弃”——记我国双层客车发展历程

日期:2012/10/22   来源:《客车》周刊   作者:闫新亮
  摘要:双层巴士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意义”功不可没,它不仅可以为一个城市的独特形象增光添色,而且还可直观折射这个城市的品味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也是双层客车能在十几年间“蓬勃发展”的驱动力。

 听山东快书,看吕剧,观大明湖的水,赏护城河的柳,品味解放阁的古香古色……这是济南游777路的双层旅游观光巴士开通的初衷,但如今因游客不接受、票价太高等问题一直上座率低迷。

“平时乘坐的人太少,有时只有一两个乘客,只有到了黄金周才稍微好一点。”游777路的售票员对记者说。

与济南双层巴士命运相同的远不止一个,北京、上海、青岛、成都、贵阳等城市都曾开通过双层观光班线,但最终因人气惨淡要么黯然退出,要么转型。北京的100辆双层奥运观光班线改成了传统公交;高峰时达117辆的杭州目前只保留约30辆;福州1999年投放的15辆双层观光也因旅游市场不成熟在2006年退出运营。

回顾双层巴士的发展历程,可谓是“跌宕起伏”,首先它起源于英国,曾一度成为各国交通出行的“主力军”,但因车体庞大、重心较高、行车安全和经营成本关系,逐渐被“舍弃”。尽管目前一些欧洲、北美城市虽也有双层巴士,但主要还是作为观光巴士。

我国也不例外,1993年,北京首辆双层巴士特1路开通,全程票价2元,相比当时1角钱的普通票价,被戏称为“天价”公交,主要是吸引旅游观光,2006年,因特1路与其他线路重合严重被取消;与此同时,上海的双层巴士也在同年开通,采用的是香港的运营模式,后来经过多次转变调整,如今是观光巴士1路;广州、天津、深圳、无锡、长春、常德等城市都曾上马过双层巴士项目,最终都因各方面原因转型、退出。

纵览上述城市双层巴士的坎坷“命运”,其核心共同点就是票价过高,旅游资源不充分,也就是乘客稀少不肯买账,投资入不敷出,财务收不抵支,缺乏持久的后劲。如2 0 1 19月底,青岛第一辆双层观光巴士上线经营,经历“十一”黄金周昙花一现的客流小高峰后,连续7个月的亏损;武汉2012318日开通双层旅游大巴“观光1路”,但旅游观光车却面临着乘客寥寥,每月亏损的窘境;而早在2008年,由于连年亏损,珠海双层观光巴士退出了市场。

虽然在投入之初,双层旅游观光巴士能给乘客新鲜、时尚的乘车体验,但热闹开场后,难免面临游客接受度、票价是否太高、线路是否单一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油价的不断攀升,企业运营成本的高涨,无一不知考验着决策者。

穷则思变,双层旅游观光巴士的集体“沉沦”背后,迫使各地政府主管部门、旅游公交企业改变昔日盲目作风,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观光巴士。对于已经上马的,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将原来的观光巴士调整为城市公交。

北京的奥运旅游观光巴士就是典型案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后,旅游客流回归常态,北京公交及时调整,将原有的观光巴士调整到客流量大的公交班线上成功实现了功能过度。

无独有偶,天津的47路、48路、643路、879路,广州的538路,无锡的81路,咸阳的1路和59路,以及武汉的40多条线路近500辆双层巴士都成功转型。

双层巴士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意义”功不可没,它不仅可以为一个城市的独特形象增光添色,而且还可直观折射这个城市的品味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也是双层客车能在十几年间“蓬勃发展”的驱动力。

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突破50%的当口,全国660多个城市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都希望通过一个直接的载体传递所在城市的信息,双层巴士无疑是靓丽的“名片”。然而,不顾本地城市情况,盲目上马双层巴士实现“标新立异”的作风不可行。

尤其是近些年,各大城市立交桥、隧道的快速建设,城市限高无疑是最直接的制约因素,2011721930分左右,武汉市一辆509路双层公共汽车行至百步亭花园路口处铁路桥时,与铁路桥限高梁相撞,造成10名乘客受伤,汽车车体受损。

这期意外事故无疑给头脑发热的决策者泼了一盆冷水,“一哄而上”的盲目之风得到了彻底遏制。经历了十几年的高歌猛进,双层巴士步入了理性发展阶段,正如国外一位城市规划师说的那样:“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肌理和文化血液,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最终学会在成长中的‘舍弃’是难能可贵的。”

文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