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问道零部件企业全球化之路

日期:2013/07/15   来源:机电商报   作者:谭思敏
  摘要:全球OEM都有一个平台化战略,往往一个平台的产量非常大,而且覆盖全球很多的国家和地区。这样造成一个情况,如果我光有能力在中国配套,那就往往拿不到客户在全球的零部件订单。

  《机电商报》:为全球OEM配套是亚普的一大特色,贵公司当初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

  孙岩:全球OEM都有一个平台化战略,往往一个平台的产量非常大,而且覆盖全球很多的国家和地区。这样造成一个情况,如果我光有能力在中国配套,那就往往拿不到客户在全球的零部件订单。这就逼得我们跟着跨国公司做平台开发,跟着跨国公司做全球化生产,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拿到更多的订单。

  这个趋势实际上越来越明显。我们油箱是平台零件,而平台化战略是各大公司在整车发展战略中的最为重要的部分,例如最有名的通用的全球化平台德尔塔、爱普顿和大众的MQB系列等等,在整个行业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要想争取更多的发展,就必须要走全球化的道路,也必须具有自主开发的能力。我们可以说是被逼的这么做的,要不然我们这种零部件的生存是很困难的。从平台零部件上来看,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往往一个订单就是几百万元,而且全球的定点一次就把他定掉;如果你没有这方面能力的话,你很难继续下去。很多年前我们就看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就跟着他们走出去。

  《机电商报》:现在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与国际OEM配套的似乎并不多,您是否认为“走出去”是零部件企业的唯一发展路径?对于有意向“走出去”的企业,你有什么建议?

  孙岩:中国零部件企业真正走入全球配套体系的,确实非常少。比如在大众的OEM大会上,出席的中国企业代表,通常只有我们跟福耀玻璃两家。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往往是在中低端发展,就是说竞争比较惨烈的那些。

  是不是必须“走出去”,这个我不敢讲。因为各个企业的定位都不同,有些企业在某个区域市场里也生存得非常好。但是我认为,平台零部件,如果不是全球化企业,发展起来会比较困难。毕竟,全球的跨国公司都差不多是这么一种战略。不过,跟着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也能发展起来。所以,不是说全球化是唯一的路。

  零部件供应商“走出去”需要具备几大能力,第一要有自主开发的能力,第二要有一定的全球供货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本控制等等。国内平台零部件企业,要想与跨国公司合作,就要有自主研发的能力,不行你就合资得了,做人家的品牌。

  《机电商报》:如何才能形成和具备这些能力?

  孙岩:首先我想说,规模效应其实是很重要的,零部件企业必须要具有大的规模,比整车还要大。比如说我们油箱,就需要千万级的规模。因为只有具备了较大的规模,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效益,才会有一定的能力和资金来投入研发。规模小,又在研发上投很多钱,是很不合算的。有一定的规模,有自主开发能力,是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管理要跟得上,这两个原因起的作用关键。

  另外就是依靠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安全、环保、经济性上。环保现在是燃油系统中比较大的一个挑战,美国、欧洲一些新车型提出来之后,每一次的环保要求都会较之上次提高很多。这种情况下,新的技术一定要跟上。油箱同样也存在安全性,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舒适性、噪音等要求提高的也比较快。混合动力燃油系统的研发也都得跟上,否则会跟不上这些车型的开发。

  《机电商报》:但是,当前形势下,零部件企业再想取得一些规模效应恐怕是比较难了吧?那该怎么办?

  孙岩:现在中国零部件企业想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基本上已经比较难了。像我们这种企业,肯定先把在中国的规模做起来;现在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的竞争能力也比较强,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情况也比较激进。所以,自主品牌零部件现在考虑规模效应的话难度不小。

  零部件企业的整合、兼并,在国外非常多,在国内还不是很多。这些年,大家看到的都是一些增长的机会,整合的前景还看得比较少,因为国内市场一直还在增长,能看到今后发展危机的企业并不多。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整车产能过剩,零部件产能也会过剩,整合、并购肯定都会多起来。这其实是很多零部件企业比较好的一条出路。在一些成熟市场,我们也希望通过收购、重组来解决供货问题。我们也走过这样的路,比如说北美市场,我们与北美一家公司建立了联盟,未来还有可能将业务拓展到南美。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