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机器人产业呼唤“三链”协同发展——专访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

日期:2014/09/22   来源:机电商报   作者:谭思敏
  摘要:面对这么多的内忧外患,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才能发展壮大?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曲道奎感叹了一番当前社会经济的巨变。他说:“时代变了,很多过去赖以成功的诀窍都行不通了,以往的成功模式现在都是无法复制的,企业经营观念、发展战略都必须迅速调整。”

  

  随着人力成本上升、“招工难”现象加剧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日益激烈,曾被称作“世界工厂”的中国,正在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劲而持续的源动力。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3656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不仅如此,通过每万名从业人员机器人密度的数据比照,中国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也就是说中国机器人市场今后仍有广阔的增量空间。

  作为中国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机器人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6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提出要“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不仅要努力提高我国机器人水平,还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园在国内遍地开花,足见各地方政府为其倾注的高度热情。相关的资本市场也十分火爆,上市公司机器人投资热潮不断,据统计,涉机器人A股上市公司已达35家。

  从以上迹象看,中国机器人产业应该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现实是否真的如此?

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在看到中国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还应了解中国机器人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近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形象比喻:“当前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偏偏又安身立命于诸强环伺的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机遇如果抓不住,就是挑战。”

  跟过去相比,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确实已经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就。比如说,2013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500台,较上年增加65.5%。但是,即便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和显著成就,即便机器人的概念在中国十分火爆,即便中国机器人市场的能量举世瞩目,中国机器人产业和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据了解,在当前的中国品牌机器人企业中,能赚钱的只有少数。

  跟装备制造业很多行业一样,中国机器人产业也未能摆脱“高端能力不足,低端产能过剩,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魔咒”,产品基本上都集中在低端市场。在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赖于进口的局面仍未改变,由此带来的成本问题悬而未决。不仅如此,中国机器人企业在技术、品质、品牌、营销等多方面与国际领先品牌尚有不小的差距,在原始创新能力、产业生态链、行业聚集能力以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上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除了自身的不足之外,中国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着国际品牌的强势围堵。近年来,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库卡等国际机器人巨头均已发觉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抢占市场份额。ABB上海康桥基地是ABB全球两大生产基地之一,累计生产机器人超过2万台,其90%在华销售的机器人均是在中国本土化生产。201012月,上海发那科在宝山一期工厂建设全新的机器人系统工厂,产能达到3800台套;2013年二期开建,预计将在未来两年陆续投产,产能超过1万台套。2013622日,安川电机在常州投资40亿日元建设的世界最大机器人工厂正式投产,预计2015年可实现年产1.2万台套。库卡的上海松江工厂于201210月奠基,2014311日正式开业,单班制年产能可达5000台。

  外资企业对中国品牌的打压与扼杀,基本上人尽皆知。“当我们做不了的时候,他们卖起高价来毫无上限;等我们终于可以做了的时候,他们又没有下限地压低价格。”曲道奎表示。

昔日的成功不可复制

  面对这么多的内忧外患,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才能发展壮大?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曲道奎感叹了一番当前社会经济的巨变。他说:“时代变了,很多过去赖以成功的诀窍都行不通了,以往的成功模式现在都是无法复制的,企业经营观念、发展战略都必须迅速调整。”

  不得不说,新松公司的崛起,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一段不朽传奇。若干年前,在曲道奎的英明决策下,该公司果断解决了“做什么、不做什么”的问题,从最开始的“敲边鼓”、“非主流”到逐渐转入“主战场”,十几年间填补了我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多项空白,与国际机器人巨头在世界范围内同台竞技,如今在中国已经稳坐“第一把交椅”多年,并且还是中国机器人第一股。

  尽管如此,站在众多成就和光环之前的曲道奎并没有丝毫骄矜之气,言语中反倒是颇多凝重,给人以如履薄冰之感。

  “过去我们是赶上了‘好时候’,市场机会比较多,外资还没有大举进入,进来了也没怎么发力。而如今,市场上已经没有缝隙可钻,没有边鼓可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淡化了‘时域’和‘空域’的概念,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曲道奎告诉记者。他认为,新的生存环境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有一些中国企业即使做不大,但靠着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或其他导致竞争不充分的因素,仍能偏安于一隅。而未来,企业要么“去整合”,要么“被整合”,要么就死掉。

  而且,现在中国制造业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慎用低价策略。如果因为技术进步带来成本下降而降低价格,就没有任何问题,是企业竞争力增强的一种表现。若是靠牺牲产品品质或性能、牺牲员工利益、牺牲公司利润来降低成本以实施低价策略,则必然是难以为继的。而机器人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曲道奎说:“机器人产品如果没有一定的高技术含量,白送别人都不要。”

  最令曲道奎担忧的,是“高技术产业的低端化运作”。当前,中国机器人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定位,主要集中于最低端。虽然身处机器人这个高新技术产业当中,但不少中国企业仍然是从事着加工制造、装配组装等工作,跟高新技术扯不上任何关系,根本享受不到高新技术产业的红利和高附加值。“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非常危险的一件事。”他说。

期盼“三链”协同发展

  曲道奎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要实现技术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等“三个链条”的协同发展和有机结合,同时加强资源整合的能力。

  技术创新的关键性毋庸置疑,但具体如何实现,国内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而这正是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以RV减速器为例,中国申请人申请的专利仅26项,且有效专利只有13项,发明专利只有2项;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了专利47项,其中有效的26项全部是发明专利。

  如何才能加强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过去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是“产学研结合”,但在曲道奎看来,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模式只是理论上很完美,实际却是“水中月”。因为“产学研结合”模式很难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没有组织引导,没有利益关系维系,也没有各种纪律约束,很容易变成一种短期的合作行为,比如某个项目攻关,而无法成为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创新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831日,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挂牌成立,打造创新平台,驱动产业发展。从创新模式上看,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而新松公司和曲道奎正是促成此事的重要推手。

  在产业链方面,曲道奎尤其强调价值链和企业定位。在价值链上,中国机器人产业存在两个难题,导致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果不佳。一方面,研发主体集中在科研院所,少有具备产业化前景的研发成果,至少97%的研发成果无法转化;另一方面,即便研发出了一项很好的成果,也未必能成功转化,因为很多企业根本就不具备研发成果的沉淀和转化能力。

  “企业定位没有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体系,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可以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定位。其中比较关键的,是关于竞争力、差异化的思考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曲道奎告诉记者。或许跟中华传统文化有关,很多中国企业都会不自觉地追求“大而全”,而很少有像国外那样在某种零部件或某个细分领域做到全球领先的案例。

  而资金链方面,则是曲道奎眼中“做得最不好的”。他说:“美国企业都是用资金‘喂’出来的,中国企业一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滚雪球滚出来的。在硅谷,一旦有研发成果、技术发明甚至一个简单的IDEA,马上就会有VCPE来支撑和投入,到了一定程度就纳斯达克上市。在中国,可以看到很多‘小老头’企业,多少年了都长不大。”

  曲道奎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想要“突围”成功,不只是简单的技术、产品的概念,而是企业究竟按照什么样的模式来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快速整合资源、加快自身发展的相对速度。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