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切入BX减速器 抢占机器人产业制高点
近日,媒体报道华中数控将在机器人关键部件减速器上与秦川机床合作,这个时间距秦川发展2013年7月17日发布公告称将投资建设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仅一年时间。作为一家机床制造企业,因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攻克摆在中国机器人产业中的技术顽疾?为此,记者专程赴秦川发展,采访了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总裁胡弘。
17年前的初探
在一幢老式办公楼并不算宽敞的总裁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在秦川工作了30余年的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总裁胡弘。作为秦川机床的元老,胡弘对这段历史有着清晰的记忆。他说,秦川机床对于机器人用减速器,俗称机器人关节的研发并非始于近几年,早在1997年,秦川集团就与大连交通大学联合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机器人用RV250AII(同秦川生产的BX320E)减速器,并于2001年12月10日通过了“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课题专家组的鉴定。胡弘回忆说:“当时,这个项目之所以由秦川机床承担,主要是因为BX减速器的核心技术是精密齿轮制造技术,而秦川机床当时是生产磨齿机的定点单位,在精密齿轮加工工艺与成套装备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在当时,低廉的人力成本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极其有限。说到这儿,胡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当时一个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才几百元,而一台机器人的价格就要几十万元。“我们研制的机器人减速器卖给谁?根本没有市场!”秦川机床意识到,这个高投入、低产出的机器人关节还不足以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拳头产品。于是,这项当时被认为是颇具突破和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此被搁置,这一搁置就是8年。
然而,在这期间,秦川机床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关注。从1999年到200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在增长,即使是2009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之下,中国机器人产业仍保持了逆势增长。就是在那时,秦川机床敏锐地感觉到中国机器人行业的春天来了,BX减速器很可能会面临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于是,2009年公司做出决定,继续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在原BX减速器研发、试制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进和优化。
链条对点,攻下技术难关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两个严峻的问题,一是人工成本的逐年递增,二是技术工人的严重缺失。正是因为如此,“机器换人”成为了近年来最火热的话题,工业机器人开始大量地应用于制造业各个领域。此时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完全不同于10年前机器人的概念,它们更加灵活、功能更加强大,但成本却大幅下降。
2009年,当秦川决定重新切入BX减速器的时候,意味着他们必须要补上中间缺席的这一课。将近10年的时间,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对于技术的升级换代而言,更是如此。谈到这儿,胡弘坦承:“这其中的困难确实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虽然秦川机床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精英研发力量,但进度还是比预计的稍迟了一些。”
此时,摆在秦川机床面前亟待解决的两道难题,一是,突破国外企业在BX减速器核心技术上设置的技术壁垒;二是,寻找适用于生产BX减速器的加工设备和高精度的工装夹具。对于前者,胡弘表示,研发人员在产品设计以及突破国外产品技术壁垒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过程虽然艰辛,但这也正是技术创新的魅力所在,技术路径的选择有时会为产品带来革命性的突破。经过4年多的研发试制,秦川机床已经取得了啮合原理、结构设计、专用设备与高精度工装卡具研发制造等新突破,并攻克了针齿壳、摆线轮等关键零件的加工难关,技术指标和产品精度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一流产品水平。
对于后者,在胡弘看来这恰是秦川机床研制BX减速器的优势所在。BX减速器的关键零件,如偏心轴、针齿壳、摆线轮、行星齿轮等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对于批量的一致性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对于加工设备以及工装夹具在精度等方面有很多特殊要求,市场上根本没有现成的加工设备,只能专门定制。作为一家集机床、精密齿轮(箱)、数控系统、测量设备、仪器仪表等为一体的集团化企业,秦川机床的齿轮磨、汉江机床的螺纹磨、汉江工具的齿轮刀具等,都是行业中首屈一指的产品。秦川集团在机床运动精度、控制精度、加工精度、检测精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加工设备都是根据BX减速器设计和工艺需求自行生产的专用设备,这也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优势。我们正是利用了秦川集团所强调的链条对点的竞争优势。”胡弘不无自豪地说道,“我们有三个工艺装备链与一个产业链,即汽车自动变速器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链,‘三航两机’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链,齿轮、螺纹螺杆等复杂型面加工工艺装备链,以及中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链。”
目前,秦川机床生产的BX减速器在技术指标、产品精度上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2014年计划完成年产6000台的产能建设,2015年四季度目标达产6万台/年。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已经小批量试生产,开始进入装配、试车阶段,为批量生产做好技术准备。在外界看来,秦川在BX减速器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胡弘对此仍十分谨慎,他说,虽然我们已经与国内外主要机器人制造商那智、安川、ABB、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匹配性试机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胡弘说:“匹配性是制造中很重要的一环,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厂商、主机厂与系统集成厂商构成了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应用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在该产业链中,每下一级是上一级的用户,上一级渐次是下一级的配套服务商。对用户工艺的精准理解,把自己的研发镶嵌在用户工艺中,是产业链的内在逻辑。在我国,这个产业链的完整性、协同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整体上市破解资金掣肘
这么多年来,BX减速器之所以一直依赖进口,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资金问题。即使像秦川机床这样,作为唯一获批国拨资金的机器人自动关节减速器生产线制造商,申报并取得国家工业机器人自动关节减速器生产线项目,为六家竞争单位中唯一的通过者。在获得国家以及陕西省补贴5000余万元的基础上,企业还需要投入至少上亿元的配套资金,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化。
对于秦川机床而言,幸运的是,秦川集团整体上市将为BX减速器的发展注入更多资金。胡弘说:“产业发展到一定层面,必须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打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通道,相互之间协同,好比中医学上一个人打通了任督二脉,其通畅对企业整体健康良性发展的意义非同一般。”
2006年10月,秦川集团以“先增资扩股,再吸收合并”的方式,完成大集团的组建。2010年9月,秦川集团再次增资扩股,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成功地引进战略投资者,融资4.79亿元。实现了集团层面的股权多元化。始于2012年整体上市的秦川集团,为实现“四化”(集团去行政化、管理扁平化、归母效益最大化、协同效应最大化)原则,再一次通过“长子为大”式的操作,强化上市公司的优质业务。
2014年4月,通过秦川发展发行股份吸收合并集团的方式,秦川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并拟配套募集资金6亿元左右。这意味着,秦川机床将会有足够的资金来完善BX减速器的产品系列,迅速提升产能,从而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
秦川集团董事长龙兴元曾经说过:“秦川的关键元件,将助推中国的机器人迅速产业化;而有了秦川,中国的机器人将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