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中国制造2025》“1+X”规划已悉数发布

日期:2017/02/22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近日,工信部总结,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除此之外,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体系所涵盖的11项行业规划和17项专题规划也完成了审批发布工作。工信部不仅对上述政策进行了梳理,还强调两套体系之间应有机衔接。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各项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

近日,工信部总结,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除此之外,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体系所涵盖的11项行业规划和17项专题规划也完成了审批发布工作。工信部不仅对上述政策进行了梳理,还强调两套体系之间应有机衔接。

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

“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11个‘X’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共同研究编制,目前均已发布实施。”工信部表示,“X”的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有关专家、企业和各方面意见。其中,新材料、信息产业、制造业人才等3个指南还经过了国务院审定。

11个“X”的关系是各有侧重,互为支撑,既有前瞻布局,也有基础突围,既有面向关键共性问题的统筹引导,也有针对重点行业领域的系统谋划。

具体来说,5个工程实施指南的制定是对《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具体落实,明确了工程实施的目标、任务和手段。

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以突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方向,建立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工业强基工程主要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瓶颈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这两个工程主要解决基础能力问题。

此外,绿色制造工程通过推动制造业各行业、各环节的绿色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智能制造工程以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以突破一批重大装备的产业化应用为重点,为各行业升级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

2个专项行动指南中,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重在夯实质量基础,打造以质量安全为基础、高质量产品为核心、国际化品牌为标志的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旨在通过加快制造业企业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

4个发展规划指南中,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是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为主攻方向;信息产业发展指南是以加快建立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安全可控的信息产业生态体系为主线;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旨在增加有效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和创品牌,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是从制造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全局角度出发,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基础。

工信部强调:“11个X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导性的,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努力。”

不仅《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体系的审批发布工作也已经基本完成。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发布28项,其中部分规划由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基本完成了审批发布工作。28项规划中包括1项总体规划,即《中国制造2025》,以及11项行业规划和17项专题规划。”工信部总结。

11项行业规划面向未来发展需要,提出特定行业发展的目标、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包括民爆、石化、钢铁、有色、建材、医药、纺织、轻工、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信息通信等重点行业。

17项专题规划既包括对成长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的发展引导,如稀土、新材料、大数据、机器人等;也有面向全行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的思路和指导,如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还有专门针对专项重点问题制定的规划,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无线电管理等。

和“11个X”一样,这些规划也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导性的,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将把工作重点放在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宣贯落实上,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体系有机衔接,强化规划之间的统筹衔接和国务院各部门、地方政府的工作协同,以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为导向,细化目标责任,确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节点,梳理提出一批重点项目、工程和任务,落实保障措施。(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