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为什么农民情愿花10倍价格买进口犁?

日期:2017/04/12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尽管价格十倍于国产犁,但德国生产的翻转犁在我国东北地区依然深受农民欢迎。近日,这样一则新闻着实刺痛了国人的神经。

尽管价格十倍于国产犁,但德国生产的翻转犁在我国东北地区依然深受农民欢迎。近日,这样一则新闻着实刺痛了国人的神经。

新华社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价格不菲的“洋犁”在很多合作社大受热捧。以全国粮食主产县区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为例,当地新型经营主体2016年购买了10多台德国制造的五铧翻转犁,主要用于秸秆还田。

为何不用国产犁?面对记者的疑惑,北林区副区长张英孝一脸无奈地说,不是非要买进口犁,而是之前买的国产五铧犁都不行,秸秆还田效果不好,达不到黑土地保护项目要求的秸秆还田30厘米要求,容易影响第二年种地,“你免费给翻,老百姓都不让”。

实际上,国产犁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一个国产犁具企业负责人介绍,每台德国雷肯五铧翻转犁市场价在25万元左右,而国产的五铧翻转犁每台只需约1.5万元,很多同类型犁多在一两万元到五六万元不等。然而,相对于“洋犁”,国产犁的价格优势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竞争优势。

虽然从外形、构造、设计、功能等方面看,进口五铧翻转犁和国产犁并没有明显区别。但来自合作社、进口犁具销售公司、国产犁生产企业、行业专家等群体的反馈却显示,一些国产五铧翻转犁与进口犁在使用上差别很大,“翻扣效果、深度、效率、使用寿命,几乎样样都差了点”。

从翻扣效果上看,“用国产犁翻完后,地上还有不少白花花的秸秆,使用德产犁,能把秸秆180度翻转到土下面,地上几乎一点秸秆都看不到”;在适应性上,“地里稍微湿一点,国产犁就干不了活了,容易卡塞,进口犁却能照样干活”;在耐用性上,“一些德产犁用了两年,连个螺丝都没换过,国产犁用时间长了螺丝就会松”……从记者收集的使用者反馈来看,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这不禁让人感叹:虽然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有着古老农耕传统的中国,仍然不能制造出引以为豪的的犁具等高端农业装备,农民不得不支付高昂的价格购进“洋犁”。

“洋犁”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国产犁为何技术进步缓慢?包括犁在内的中国农业装备如何走出一条自强之路?这是这则新闻提出的亟待解答的问题。

“中国农业装备的发展水平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什么在现阶段凸显出来呢?这其实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贯彻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向纵深推进的必然结果。”针对这则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如此评价。

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发展循环经济,同时不断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大气污染,比如,禁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还田,这就要求改变原有耕作方式,要求农业机械如犁具进行适宜绿色生产的科技创新。

另一方面,农业传统家庭联产承包的小规模经营正在向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越来越多的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陆续进入农业领域,成本核算、增加效益等市场经济的要素和理念向农业领域渗透,激发了对大型、高端农业机械装备的需求。

《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与上述日益提升的需求相比,我国农业装备供给层面显得滞后。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才短缺。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指出,在高校中,农业装备学科发展滞后,一些专攻农业机械的院校呈弱化势头,一些学校的农业机械专业为提升吸引力改为机械工程等专业。这就造成我国农业装备学科在原始创新、学科高端人才配置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农业装备学科世界前20名高校中,中国高校无一入围。

二是产品水平不高且不平衡。国产农业装备中低端产品比例过高,高端产品不足;粮食作物机械过剩,养殖业等方面的机械产品不足;耕作类机械产品多,收获类机械不足;适合平原的机械产品特别多,适合丘陵山区的机械产品严重不足;很多高端农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

三是基础机具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专家范云涛指出,农业装备的科研方面,项目多面向大型、多功能、智能化复式作业,对犁具等基础机具研究相对不足。同时,由于仿制侵权付出的法律成本较低,一些农机企业形成“行业兴起—模仿抄袭—高速增长—产能过剩”的恶性发展模式,导致企业更不愿意搞研发。

德国五铧翻转犁获得青睐表明,中国农业装备的高端需求市场已经成长起来。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可以预见,高端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外资品牌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实力不断攻城略地也给中国本土农业装备企业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能加快自强,中国农民将按照市场规律继续作出自己的选择,爆发式增长可能只是外资品牌的盛宴。

值得关注的是,一系列旨在推动我国农机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由农机制造大国向农机制造强国转变的政策文件接连出台,确立了我国农业装备发展的目标。

2016年12月,农业部与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提出,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齐全,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装备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装备实现有效供给,畜牧业、水产业、果菜茶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及山区丘陵等领域机械化所需装备得到基本满足。

此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供给侧改革,而农机供给侧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推进该项工作必须分析研究需求端,在此基础上推进技术创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农机产品。

德国五铧翻转犁的成功离不开对农民秸秆还田需求的精准把握。早在2005年春天,该产品的在华销售公司就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瞄准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秸秆还田的强烈需求,在黑龙江大庆市进行了田间现场展示,让当地农民见证深耕翻土埋秸秆的绝活儿。

谈到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应该把握的方向,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指出,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绿色”改革,要紧紧围绕环保高效的思路,走智慧农业之路,发展高效节水节能机械、大型植保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和残膜回收机械等,为产业融合提升、清洁田园、化肥农药减量、农业节水和农产品质量提升等发挥积极作用。沿着这个方向开发的农机产品会更有市场。(何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