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下的挑战与机遇

日期:2017/04/17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全面推进“军民融合”这一新的国家战略开始掀开新的篇章,这一重要举措也标志着军民融合的推进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而对正在处于低谷的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来说,新的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新成立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全面推进“军民融合”这一新的国家战略开始掀开新的篇章,这一重要举措也标志着军民融合的推进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而对正在处于低谷的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来说,新的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战略=新增长极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军民融合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被提出且实行,但限于保密、军事装备发展以及政策等因素制约,军转民发展较为迅速,但民转军却受到极大限制。2015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明确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强军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在此之前,尽管军民融合的呼声很高,但相关政策及准入制度不明确阻碍了战略的实施推进。自2016年年中开始,军民融合的相关顶层设计和政策陆续出台,各地政府也陆续推出有地方特色的规划、发展纲要等,而随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加快推进新战略实施的各项障碍大多不再存在,新国家战略逐渐凸显其在推动和引领国民经济前进中的重要作用,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政策“红利”扑面而来

2016年7月21日,军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从八个大方面力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比翼双飞,其中推进军工企业专业化重组、扩大引入社会资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低空空域改革等举措“含金量”十足,有利于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地。

而自2016年6月以来,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军工行业标准化技术、促进先进技术军民双向转移转化等等。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产业政策恰恰与《意见》相呼应,政策“红利”扑面而来。

多个万亿产业板块开启

军民融合战略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格局,开启数个万亿计产业,这也将是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军工技术商业化是大势所趋,更是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高新技术不仅能满足需求,更能创造需求。需求牵引是军民融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且需求是军和民双向的。

中航工业航电股份董事长卢广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军工是尖端技术优先应用领域,也是颠覆性创新的汇聚之地。“当前非常火爆的虚拟现实(VR)技术,最早的应用就是在战斗机头盔瞄准具上并且已经非常成熟。我们凭借技术优势,已布局了包括虚拟现实、机器人、无人机、新材料、智能穿戴、医疗健康在内的六大产业。”他说,从目前来看,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前景极为广阔,市场规模无不以万亿元计。仅就通用航空而言,就有数万亿的产业规模。

在资本运作层面,《意见》确定的“推进军工企业专业化重组”、“扩大引入社会资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等给资本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有利于相关产业板块做大做强。

1月8日,由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该联盟聚焦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实现产业和资本的双轮驱动,促进联盟内企业军民资源双向转移良性互动。

民参军站上风口

由工信部牵头组织编制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业已完成。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建立定期降密解密制度,推进国防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改革。要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成果,加快军民通用标准建设,破除“民参军”的技术壁垒。

军民融合是军工行业改革的重要方面。根据政策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形成较为健全的军民融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军工与民口资源的互动共享基本实现,先进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比例大幅提高,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

近期,无论是从军民融合成果展的举办、军民融合促进部门的成立,还是从混改试点实施方案的推进,都可以明显感知到军工产业的改革进程已从前几年的小步缓行转向大踏步迈进。随着军民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续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军民融合的法律体系加速推进,民口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通道和限制将得到最大化的放开,军工行业持续稳定增长+民参军的渗透率持续提升+订单增长带来业绩爆发+外延式并购及产业整合加深,民参军行业进入发展新时期。

此前印发的《军队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鼓励民营企业携技术进军军品市场,引入军工企业还没有研制的新兴“黑科技”。预计未来5年指挥专网C4ISR 升级、舰载和机载军用雷达、量子通信加密、水下防御作战系统、北斗导航成为通信行业军民融合发展最快的细分市场,产业链相关民参军上市公司将充分受益。

机遇与挑战并存

“军民融合”正在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提振制造业发展的香饽饽,也由此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例如军工大省江西2015年军民融合产业收入突破千亿大关,预计2020年江西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军工大市西安提出深化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千亿级的产业集群,还要规划培育万亿级的产业集群;而陕西省更是提出将组建10个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的报道,培育一批“民参军”专业化配套企业,并逐一细化425个总投资1.56万亿元的央企地方签约合作项目的落实方案。

有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军民融合度仅为30%左右,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的阶段。由此也不难判断,在国家大力倡导军民融合的今天,不断深化的军民融合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民口企业开始为进入军工领域而准备,而准入的门槛除了领先的科技产品、符合保密协议、合适的研发供货周期等之外,满足军工产品的高精要求也极为重要,因此提升企业车间的制造能力和水平也是重中之重,而由此产生的源源不断的设备需求对处于困境中的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机遇。

大机遇也存在大挑战。高精需求对机床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例如精度、刚性、稳定性等,对于多数生产通用机床的企业来说,如何满足这些要求应当成为接下来企业考虑的重点。同时,还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应和适合军工制造领域的个性化机床产品。而对那些有能力和已经研发出五轴加工中心的企业来说,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并推出具备更多功能和柔性化加工的产品也极为重要,这将有助于提升其在军工制造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国家级战略、政策支持、军企自发联合平台,该有的都有了。对机床企业来说,一旦能够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不仅可以分享这一极具诱惑的大蛋糕,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困境的企业也是一剂强心针。(夏希品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