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能合作取得四方面成效
国际产能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在5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介绍,近年来,中方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企业主体、绿色永续、开放平衡、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一道推动产能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合作机制广泛建立。在双边层面,中方同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30多个沿线及其他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有关文件,把产能合作纳入机制化轨道。在多边层面,中方积极参与和引领区域、次区域合作,推动发表《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等重要文件,和有关国家共同谋划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开放包容、多方共赢的合作格局。
二是重大项目批量落地。中国高铁、核电“走出去”的第一单都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尼雅万高铁已签署商务合同并有望全面开工,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核电机组项目顺利开工。2013至2016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
据统计,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就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近千份,完成营业额144亿美元,同比增长4.7%,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近一半。
宁吉喆表示,沿线国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基建、装备、技术、服务和品牌的重要市场。中国企业也为沿线国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加快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改善民生福祉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中方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和商业性金融作用,发起设立产能合作基金等金融平台,推动各类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产能合作项目。
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沿线国家发放贷款超过1100亿美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超过3200亿美元,对产能合作重大项目应保尽保;9家中资银行在沿线26个国家设立62家一级分支机构。中方与沿线22个国家签署了总额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推动产能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促进。
四是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截至2016年底,中方与53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与54个沿线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且积极商签标准化合作协议、签证便利化协议等各类合作文件,促进资本、技术、人员等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共同为企业开展产能和投资合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毋庸置疑,国际产能合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高铁、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制造业、船舶等,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2016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总额达到310.6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是18.3%,比2015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辛国斌也指出,尽管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出口总量和水平还不是很高,国外投资合作仍不算太多,尚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比如,企业对外贸易投资合作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现象日趋严重,企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短缺,公共信息服务不足,对投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法规、风俗习惯了解还不够多等。(夏小禾)
- 03-14中国和东盟投促高官共商..
- 09-26拓宽“南宁渠道” 促..
- 09-06东博会:开创国际产能合..
- 07-26中国—东盟博览会9月举..
- 03-17第13届东博会高官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