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需求巨大却增长乏力 我国农机装备面临哪些问题?

日期:2017/09/20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而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还存在产品品种不全且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加上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为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自2012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然而在2016年,农机装备产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却均呈现出增长乏力的态势。

对此,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研究指出,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而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还存在产品品种不全且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未来需求潜力巨大

随着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持续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逐步成长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为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到2020年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并稳定在80%以上。

此外,《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提出,到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提升至75%以上。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3%,未来五到十年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由此可见,农机装备需求潜力巨大。

除了各项规划中所展露出的巨大需求潜力,政策层面给出的扶持对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大推手与首要推动力。

“近年来,国家对农机装备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并改进补贴方式,推进农机装备普及。”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卢月品介绍,我国对农机具补贴政策开始于2004年,补贴规模从最初的7000万元到2015年的237.55亿元。2004—2015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1500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近3900万台(套)。

智能化和精准化是农机装备未来的方向发展。卢月品分析,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推进自动化技术、智能技术、信息化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产品性能将由单一的机具技术发展到机电液一体化、专业化程度高的复式机械。

例如,我国已经攻克无级变速传动系统、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等多项重型拖拉机关键核心技术,目前正在积极推进10公斤/秒喂入量智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研发工作,重点发展高精准导航作业、产量计量、损失监测、作业工况测控等大型联合收割机智能控制技术及系统,力争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机型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当前国际农机装备企业正在向集中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几十年来,已有很多知名农机装备品牌归入到几个大型跨国公司集团之中,如菲亚特农机、纽荷兰、福特、凯斯、斯太尔、万国、法莫等合并为凯斯纽荷兰;沙姆道依兹法尔集团整合了沙姆、兰博尔吉尼、道依兹法尔等农机装备品牌。

“集中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国际农机装备企业在规范产品标准、加快技术创新、整合优势资源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卢月品总结。

规模扩大但增速放缓

近10年来,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产业总体规模据世界前列,自2012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等产品的产量全球领先,但在2016年,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呈现出增长乏力态势。

赛迪智库的报告指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4516.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比全国机械行业收入增速低1.64个百分点。2016年农机工业增加值增速7.7%,同比下降0.7%。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5.24亿元,同比增长1.39%,比全国机械行业利润增速低4.15个百分点。

从产品产量看,分化趋势较为明显,拖拉机和收获机等继续下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有大的增长。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行业骨干企业自走轮式谷物收获机生产4.6万台,比上年减少了11.12%。玉米联合收获机2016年呈现断崖式下跌,骨干企业生产玉米收获机4.1万台,下降43.54%,销售玉米收获机5.9万台,同比下降13.78%,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基本退出市场。

不过,新产品对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粮食烘干机生产1.4万台,增长超过30%;压捆机产值增长11.60%;青贮饲料收获机等增长也较快。

此外,水田机械产量增长明显。骨干企业生产履带式水稻收获机10.56万台,增长29.58%,特别是适应南方丘陵山区的小型水稻收获机出现比较快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农机装备的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但重点企业效益却在下滑。例如,中国一拖、雷沃重工、常州东风农机等主要大中型拖拉机生产企业销售产值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雷沃重工、星光农机、山东科乐收金亿、天津勇猛、中机南方等主要企业联合收割机销量降幅明显,特别是原来市场一直处于高位增长的玉米联合收割机销量陡降。

出口方面的数据也不容乐观。2016年农机工业出口交货值293.32亿元,与上一年度持平。行业骨干企业全年出口大中型拖拉机18928多台,同比下滑12.54%。“出口下降幅度较大,表明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卢月品分析。

由于2016年农机装备产业处于低速发展阶段,同时企业投资更加谨慎,将资金更多用于设备升级、制造能力提升,故2016年农机装备企业投资增长下滑,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0.19亿元,同比增长仅有2.44%,大大低于前几年。

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作为农机生产大国,发展现状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少矛盾,与发达国家的农机工业仍有差距。

产品品种不全且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是首要问题。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而我国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国内产品仅主要覆盖了动力部件(柴汽油机、变速箱)、农用车辆、联合收割机、机耕设备等传统大型机械,在植保机械、干燥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方面生产能力不足。

“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现象严重,而很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卢月品举例道,针对丘陵山区普遍使用的微耕机,仅重庆和贵州就各有一百多家生产企业,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其次,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我国农机装备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具备实时数据采集、自动监控等功能的装备产品较少。在拖拉机领域,我国仍然处在同步器换挡阶段,与国际先进的无级变速换挡相比技术差距30年。在精量植保机械领域,我国在自动防滑、变量作业等技术方面仍在探索阶段。

再者,质量问题成为硬伤。卢月品表示,目前突出的问题包括胶带寿命短、液压件漏油、发动机可靠性差等。长期以来,我国农机装备生产领域零配件的合格率仅为60%~70%,流通领域农机装备零配件质量问题更为严重。国产联合收割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普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70个小时,只是国外同类产品的1/3。

此外,卢月品还提到了国内农机装备产业竞争格局分散,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零部件行业发展迅速但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等问题。例如,全球三大农机巨头的年收入总额与国内2000多家规模以上农机装备企业总收入相当。

针对上述问题,卢月品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已有并拓展资金渠道支持农机装备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生产者增加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投入,强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

二是拓展金融资本支持渠道。建立包括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创新基金,在高端装备研发、信息化应用、精准、智能和智慧农业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装备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投资。

三是加快建设共性科研创新平台。围绕新型高效拖拉机、精量植保机械、高效能收获机械、柴油机、无级变速器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一批面向全行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性科研创新平台,设立平台专项运行经费,支撑行业重大科研问题和项目的持续创新。重点加强农机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轻量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

除了以上三点,他还建议,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行业规范管理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等。(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