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朱宏任: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空心化”风险

日期:2017/10/16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智能化所需的高端装备需求量将快速增长。然而,国内还未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装备供应商,目前中国企业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尚不能满足高端制造的需求。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智能化所需的高端装备需求量将快速增长。然而,国内还未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装备供应商,目前中国企业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尚不能满足高端制造的需求。”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指出,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空心化”风险。

良好开局成果初显

对于当前的制造业,智能制造已然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由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智能制造也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为此,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来推动中国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2年多的探索实践后,也取得了诸多进展。

对于这些新进展,朱宏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用三句话将之清晰描述:智能制造的总体布局已捋清明确;实施工作格局井然有序;良好开局成效初显。

他解释道:“在提出《中国制造2025》之后,工信部又相继出台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等一系列文件。总的来说,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发展统领,智能制造规划为行动纲要,智能制造工程、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的智能制造整体发展布局。”

他同时表示,在智能制造工作推进实施方面,国家也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统筹为引导、地方联动推进、行业强化协同和企业积极实践的多次系统推进格局。在良好开局的影响及明确有序的实施推进下,2017年,全国19.3%的企业已实现综合集成;22%的企业具备业务集成的良好条件,短期内有望进入集成阶段;83.2%的企业普及了数字化研发工具;34.1%的企业实现了关键工序数控化;30.1%的企业实现了网络化协同,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幅度缩短。

“空心化”风险亟待解决

尽管我国智能制造趋势向好,成效显著,但仍有诸多难点亟待解决。朱宏任认为,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我国制造业极需要冲破低端锁定。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只能生产中低端的产品,尚不能满足高端制造需求。而事实上,随着智能化的加快推进,中国将涌现大量中高端制造需求。我国制造企业若是不能适时实现中低端向中高端,乃至中高端水平的提升,就有可能错失机会,而这个需求大蛋糕也将成为少数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的盛宴。由此,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空心化”风险亟待解决。

二是我国亟待夯实产业基础。在跨国软件巨头纷纷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的生产控制、操作系统等领域时,我国制造业还处于硬件制造低端,软件开发缺失的状态,尤其是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所需要的关键基础零部件、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严重缺失。这是智能制造发展的硬伤。

三是亟待形成产业生态。无论是传统工业控制领域,还是信息化领域的单个系统解决方案商都难以满足企业职能化改造,这就需要工业领域、信息化领域的行业领域供应商协同创新。然而,在目前的中国制造业生态体系中尚未蕴酿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有系统架构体系的供应商。

四是亟待提升认识水平。虽然广大企业对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热情高涨,但是在智能制造的认识、路径选择、改造方向重点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困惑和误区。而且企业普遍只重视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即各种先进技术和系统应用,而忽视了智能制造发展的最基本驱动力。

四大基本点需明确

显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改革,不仅需要软件、技术装备,更需要企业对运营模式、管理模式进行深刻改革。那么如何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建设呢?朱宏任给出了四点针对性的建议。

一是树立系统性变革的发展理念。在朱宏任看来,推进智能制造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变革,既包括制造思维的深刻改编、也包括工业化改造、信息化建设的深度融合,还包括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颠覆性创新,甚至包括劳动用工、员工技能、岗位结构的重新调整。“如果说智能制造是一场即将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浪潮,那么制造思维变革为首要。员工和企业的精益思想、管理与创新冲动为支撑、设备系统的升级为基础,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二是确定差异性变革创新的发展思路。中国制造业要确立“以我为主、需求牵引、多路径协同推进”的智能制造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国内消费需求升级和国内各类产业智能化改造需求的市场牵引作用。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政府支持,运用市场机制组成创新产业联盟,充分鼓励各产业、企业探索多种路线智能制造发展路径。

三是构建协同性变革创新的发展路径。我国制造业需要深入研究《中国制造2025》1+X的内容衔接与工作协同。从政府在提出《中国制造2025》后的诸多举措来看,接下来还会有许多专项项目出现。所以,强化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围绕智能制造供给支持和改造试点示范之间的衔接,构建由市场需求拉动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和创新链刻不容缓。

四是充分利用好包容性创新发展平台。朱宏任以中国企业联合会为例,他说,近年来,中国企联作为推动两化融合管理小组的副组长单位、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价等国家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围绕两化融合促进企业创新、智能工厂建设等领域,中国企联开展了广泛调研和企业实践,还组织编写了《中国智能制造绿皮书》和《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指数报告》,为全国企业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秦  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