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日期:2018/01/15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建设指南》提出,到2020 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到2025 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100 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建设指南》提出,到2020 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到2025 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100 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

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为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动车联网产业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制定《建设指南》。

《建设指南》为《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规范、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应用。

《建设指南》提出了“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现状、产业应用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

到2020 年,初步建立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30 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重点标准,涵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人机界面等通用技术以及信息感知与交互、决策预警、辅助控制等核心功能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促进智能化产品的全面普及与网联化技术的逐步应用。

到2025 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100 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涵盖智能化自动控制、网联化协同决策技术以及典型场景下自动驾驶功能与性能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以及技术和产品的全面推广普及。

根据《建设指南》的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建设指南》表示,构建科学、合理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应充分考虑不同层面的基本情况并理清构建思路。着重从技术逻辑结构和产品物理结构两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构建整个标准体系。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逻辑的两条主线是“信息感知”和“决策控制”,其发展的核心是由系统进行信息感知、决策预警和智能控制,逐渐替代驾驶员的驾驶任务,并最终完全自主执行全部驾驶任务。

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物理结构是把技术逻辑结构所涉及的各种“信息感知”与“决策控制”功能落实到物理载体上。车辆控制系统、车载终端、交通设施、外接设备等按照不同的用途,通过不同的网络通道、软件或平台对采集或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传输、处理和执行,从而实现了不同的功能或应用。

按照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逻辑结构、产品物理结构的构建方法,《建设指南》提出,将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框架定义为“基础”、“通用规范”、“产品与技术应用”、“相关标准”四个部分,同时根据各具体标准在内容范围、技术等级上的共性和区别,对四部分做进一步细分,形成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界限清晰的14个子类。

此外,《建设指南》还要求组织实施以下工作:首先,成立“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构建以汽车产业为主、相关产业协同的标准协调工作机制,确保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工作“顶层设计科学、层次结构清晰、职责范围明确、合作协调顺畅”。

其次,建立标准立项、制定和发布实施绿色通道,满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需求。通过财政资金、研发项目等,支持相关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和贯彻实施。

再者,发挥汽车及相关行业企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地方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高等院校等的积极性,加快推动各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第四,分析现行标准法规中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的条款,逐步消除制约汽车新技术发展的标准法规障碍;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品示范应用,营造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良好政策环境。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国际论坛,组织开展双边或多边沟通交流;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UN/WP29)、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和协调工作。

《建设指南》表示,要根据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多样性及发展需求,实施动态更新完善机制,不定期地更新与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何  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