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携手中国伙伴 引领全球燃机技术发展
天然气发电污染物排放相对较低,每太瓦时(TWh)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燃煤电厂少50%,且能灵活配合日益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相关数字显示,在未来十年内,全球28%的新建电厂将使用天然气,到2025年,全球发电量的22%将来自天然气发电。国际能源署也发出预测,到2040年天然气会在全球化石能源中成为佼佼者。
事实上,中国正在成为这一趋势的引领者。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7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全年天然气消费量约为23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增速重回两位数,增量超过340亿立方米,刷新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量历史。其中,发电用气量达到4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9%。截至2017年底,我国天然气发电装机量为7629 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3%。根据《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1.1亿千瓦以上,占发电总装机比例将超过5%。天然气发电春天正在来临。
作为全球电力行业的领军者,一方面,得益于GE全球在研发上的不断投入,凭借在增材制造和燃烧技术上的突破,GE HA级燃机目前已经成就全球50Hz和60Hz最高效电厂,并持续保持着全球燃气电厂的效率纪录。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分布式能源市场特点定制的6F.01机组已于2017年底在华能桂林投产;根据中国供热需求而量身定制的9F.05即将落户廊坊;与华电分布式能源的合资公司华电通用共同推出的航改技术已由本地安装调试并进入了商业运行。GE发电正在通过定制化技术驱动中国燃机市场进入2.0时代,不断携手中国客户协同创新,共同引领全球燃机技术发展。
烟花三月,最美扬州。在2018“GE中国气电客户峰会”现场,《机电商报》记者采访了GE 发电服务全球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史蒂夫•哈特曼(Steve Hartman)、GE发电服务中国区总经理许欣、GE发电服务技术总经理曾旭光,与他们就GE发电的燃机之道进行了深入交流。
GE 发电服务全球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史蒂夫•哈特曼(Steve Hartman)
机电商报: 在2018“GE中国气电客户峰会”现场,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 GE发电将全面进入本土化2.0时期 ”,能具体解释一下它在燃机领域的意义吗?
史蒂夫•哈特曼:我认为,中国的能源选择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将加速全球向清洁能源的转变。而在全球能源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燃气电厂需要应对挑战,降低排放,降本增效,并通过软件及大数据分析优化机组运营,为电厂‘做乘法’,使电力资产充分发挥价值。在过去的合作中,我们携手很多中国客户完成了众多升级改造工程,他们见证了GE在中国的技术发展。在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不断将最新开发的技术应用到中国市场,帮助我们的客户提高电厂的运营效率,增强竞争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能源市场带来的挑战。
GE发电服务中国区总经理许欣
许欣:在过去,我们会拿着全球的产品到中国客户那里去问,这个产品对你来说有没有价值,这个产品你是否需要。而现在,我们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GE不带任何方案,而是去听取客户的需求,与客户共同探讨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希望在倾听之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加上我们本土的团队和全球研发能力,去做一些定制化的服务和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去提供一种固定的产品。
GE发电服务技术总经理曾旭光
曾旭光:中国电厂的运营模式跟国外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在倾听客户需求以后,能够更多地制定出一些量身定制的方案,针对中国市场的特定方案。这些方案被反馈到GE总部之后,也会被拿到全球市场上去分享,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双向沟通。另外,中国燃机市场发展的非常快,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因此,中国的市场、中国的需求,对GE、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机电商报:我们都知道,燃气轮机一直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GE一直都是这一领域毫无争议的“王者”。GE如何确保自己能够始终在这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下一步,GE在燃机领域还会有哪些技术创新?
史蒂夫•哈特曼:GE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GE HA级燃机目前已经成就全球50Hz和60Hz最高效电厂,并持续保持着全球燃气电厂的效率纪录。在2016年6月,全球首个配置GE 9HA燃机的法国电力公司布尚电厂以62.22%的实测联合循环全厂效率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最高效的50赫兹电厂。2018年3月,配置GE 7HA燃机的日本中部电力株式会社西名古屋电厂实测联合循环全厂效率达到63.08%,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最为高效的联合循环电厂。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把新机组的一些好的设计理念和一些领先的做法,借鉴到我们的服务领域里面来,为现役机组提供更好、更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简单说,我们一直在以下三个领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一是GE内部跨部门的合作,比如说GE发电、GE航空,还有我们的油气,这些技术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成果。我们在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已经被大量应用到燃机领域,这加速了燃机的创新;二是数字化,数字化尽管不是一个硬件,但确实可以提供一些新的、在控制方面的大数据分析,并且可以扩展到整个电厂。这样就能够有更大的空间去帮助客户降本增效;三是通过增材制造和3D打印的方式,我们能够非常快捷地把一些新的技术和领先理念结合在一起。这不仅仅是能够提高产品的性能,对于制造来说,整个加工周期也可以被大幅缩短。会给整个产业带来一些显著变化。
机电商报: 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服务这个市场,但是GE不仅仅是在发电服务领域做了很多创新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GE还很开放。GE和大唐共同组建的,坐落于北京高井热电厂的北京国际燃机检修中心和北京国际清洁能源发电培训中心培养了大批燃机服务人才。GE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许欣:发电服务上有竞争,这很正常。同时我们也不避讳这样的竞争,也欢迎这样的竞争,竞争才能促使我们进步的更快。
GE赢得竞争的法宝,首先是技术上持续不断的进步让我们始终保持一个领先的地位;二是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品牌,我相信,每一个检修如果都去做性能实验,GE团队的效果一定是最好的;三是在合作方面,GE一直都是开放的,通过培训让国内的服务能力承担一部分工作,这样很好。所以除了和大唐有这样的合作模式之外,GE和上海电力工程公司、华电等也有类似的合作。
事实上,我们在高井电厂和大唐成立燃机培训中心和检修中心,很大程度也是因为燃气轮机在国内来说相对还比较新鲜,客户对运维了解的并不是那么全面。GE愿意保持开放的心态,跟大唐等企业合作,把国内的发电服务水平提升一个台阶。
另外,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我们也会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合作海外的项目。最早做的9HA项目就不是在中国,而是我们与哈电国际一起在巴基斯坦建设的。这些项目的出海,都需要安装、调试和指导。如果全部依靠项目当地的工作团队,或者全部依靠GE的工作团队,都不一定能够保证效率。所以我们在大唐建设培训中心的一部分的目的也是去帮助国内EPC企业培养现场安装、调试能力,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好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