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吉喆: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如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3句话概括当前中国经济“稳”的特征。他表示,“稳”的特征更加鲜明,同时,也要理性看待稳中有变的复杂形势。
“从衡量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看,中国经济呈现出鲜明的稳的特点。”宁吉喆分析,增长稳,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在6.7%~6.9%区间;就业稳,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1%,继续稳定在5%左右,1—7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80万,完成全年就业增长目标的80%;价格稳,1—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处于温和上涨区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稳定在4%;国际收支稳,1—7月经常项目保持顺差,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稳中有进,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去产能主要任务如期完成,上半年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7%,和发达国家相当;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均有效推进。
二是三大攻坚战有序推进。我国企业负债率持续下降,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明显进展;扶贫资金全部下达,执行情况良好;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进一步成效,企业居民办事更加便利,国有企业改革、重点行业改革、财政金融改革持续向深入推进。
四是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大幅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同时加强外资规范管理。1—7月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对外投资比去年明显回升。
稳中向好,体现在4个方面。首先是结构优。服务业增长继续快于第二产业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消费增长快于投资,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内部,制造业增长快于一般工业增长;服务业内部,现代服务业增长快于一般服务业增长,1—7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
其次是效益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22.6%。企业效益改善带来财政收入增长,1—7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
三是环境改善。前7个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8.9%。
四是居民增收。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跑赢人均GDP6.2%的增速;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
但他同时指出,要理性看待稳中有变的复杂形势,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十分错综复杂,稳中有变。
一方面,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他分析说,近两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有所回升。但今年以来,风云又起,虽然美国经济增长保持一定速度,但欧洲、日本经济增长存在变数;特别是单边主义、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摩擦加剧,这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变数。
另一方面,国内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宁吉喆说,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原有增长方式不能适应,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及中低收入群体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要下更大力气解决。
“虽然当前投资、消费等指标有所波动,但总体看,波动仍在合理区间内,”宁吉喆说,在稳中有变的形势下,要更加重视这些波动,防止波动现象转化为下行态势。
他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积极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首先,生产要素综合比较优势没有改变,并将长期存在。
从劳动要素看,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资源,7亿多劳动就业者,超过1.7亿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劳动要素优势这一中国最大优势没有改变,正从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
经过多年努力,资本要素从短缺变为宽裕;土地要素依然具有优势;科技、信息等一些新兴要素正迅速形成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有1亿多市场主体,能够自主生产经营投资,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政府部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箱充足、政策空间巨大。特别还要强调的是,我国的市场空间巨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内需潜力很足,经济回旋余地很大。
强调,在稳中有变的形势下,有针对性采取措施,精准施策,中国完全可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