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施耐德电气:数字化转型 研发先行

日期:2018/10/29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翻开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研发史,其先后经历了从产品的本土化,到产品的改进与质量提升,再到参与全球新产品的研发,如今其已成为施耐德电气中国原创创新平台。

近年来中国数字化经济迅猛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数字化转型将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平台和加速器。此前,埃森哲数据曾指出,到2020年,将有1/4的全球经济跟数字化有关。一场数字化经济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在经历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后,中国下一轮将进入以高质量为目标的增长阶段。无疑数字化转型将发挥主要作用。据DTI指数显示,中国还需要克服很多障碍来使大部分企业真正实现并受益于数字化,比如,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技术研发来解决。

为此,《机电商报》记者走进施耐德电气位于上海张江科技园的研发中心,从施耐德电气开始,探索研发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独具特色的人才体系

众所周知,“以客户和技术为导向”的创新历来是企业征战市场的不二法宝。研发中心数字化转型首要条件是人,而施耐德电气在此已有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留任体系。

从1999年成立伊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壮大,施耐德电气在华的研发机构正成为其全球的中坚力量。作为每年投入5%的营收在研发上、目前拥有超过2万个专利的施耐德电气,其全球每年产生近500个新的专利发明,而中国的贡献率超过20%。无疑,中国的研发力量,尤其是那些获评“爱迪生”专家的技术骨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施耐德电气中国楼宇事业部低压配电产品架构师的周焱,目前主导符合技术发展路线不同的产品研发。他2001年加入施耐德电气,2014年凭借A9系列漏电保护器获评施耐德电气一级“爱迪生”专家。他告诉记者,在这里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入职时仅是一名机械工程师,通过公司内部的培训和自身的学习,如今,不仅更懂机械,而且掌握了丰富的电气知识。”

据了解,“爱迪生”专家计划是施耐德电气十多年来一直在全球推行的一套比较完备的内部专家人才评审体系,旨在鼓励研发创新的同时,人尽其才。据施耐德电气楼宇业务中国事业部研发副总裁高深介绍,每年由每个国家的研发中心技术团队推荐人选,经全球评审委员会最终评出“爱迪生专家”,并分为3个等级。“3个等级不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且对现任‘爱迪生’专家每3年还要重新评估。”高深同时指出,施耐德电气不鼓励停滞不前的创新,更看重“爱迪生”专家几年来在专利发明数量、重大项目参与度、对客户支持和影响程度,以及对技术未来展望等方面的贡献程度。“另外,对自身拥有知识的分享,也是这套体系的特色。”

对此,担任施耐德电气中国楼宇事业部设计主任的女性“爱迪生”专家石莹深有感触。“我2005年加入施耐德电气,2014年顺利完成了IEM3000和PM3000智能电能表的设计,产品成功上市后获得该项荣誉称号。”据石莹介绍,其几年来收获最大的是做达芬奇讲师,这是一套施耐德电气非常有针对性的培训员工系统,会针对每名员工的工作需求以及个人的发展兴趣,提供一系列的线上和线下专业的培训。“分享的同时,更会激发自身不断去深入学习,以应对层出不穷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石莹说道。

其实,周焱和石莹仅仅是目前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62名“爱迪生”专家的代表。“施耐德电气要营造的是一个尊重创新知识的氛围。”高深进一步讲道,施耐德电气会对专家人才充分信任,并在技术层面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允许试错,但不能故意和重复犯错。” 高深道出了其中的底线。

不仅如此,合理的研发人才匹配对公司研发的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我们有三大渠道招聘研发人员,一是应届毕业生,二是社会现有人才,三是施耐德电气各事业部轮岗员工。”在高深看来,均衡的人才架构,加上施耐德电气独具特色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无疑对员工个人的成长提供巨大的帮助,同时,也加深了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

基于“中国原创”基础上转型

翻开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研发史,其先后经历了从产品的本土化,到产品的改进与质量提升,再到参与全球新产品的研发,如今其已成为施耐德电气中国原创创新平台。

“我们的研发正积极践行‘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惠全球’两大战略。”在高深看来,作为功能最齐全的中国研发中心,其目前的能力已可以比肩施耐德电气法国和美国的研发中心。“在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中国已经超越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以后,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施耐德电气业务在中国的突飞猛进,中国原创的产品开始走向前台。据高深介绍,以“四海”命名的“自动双电源转换开关”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作。“这是2014年年底,源于中国联通数据中心的集采而定制的一款产品。”高深同时告诉记者,既要保护安全还要兼顾中性线重叠转换功能,这个技术在当时的业界还未能实现。“经过1年多研发,中国研发中心终于成功。”据他介绍,新品不仅产生了20多项发明专利,其体积缩小了1/3~1/2,在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成本大幅降低。“正是凭借这些优势,获得客户的盛赞。”高深告诉记者,上市不久就已经收回研发的全部投资,该产品目前已经推广到欧洲和美国。

而这仅仅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原创研发的一个缩影。

“如今,以客户为导向的敏捷开发,正成为我们重中之重的战略之一。”工业事业部中国研发中心总监吴波如是说。他举例道,对于施耐德的触摸屏,客户有两大诉求,一是屏幕标签要体现自己的LOGO,二是触摸屏断电时还能监测到故障的发生。“利用Kindle电子书断电后信息还可以保存的专利,结合编程,使触摸屏可以由客户随意设置,即使断电也可实现保存。”

“自恢复过欠压保护器”则是施耐德电气瞄准客户痛点敏捷开发的又一个经典案例。据悉,这是根据中国二三线城市以及农村等电压频繁波动的特点研发的第三代产品。高深告诉记者,目前该产品已成功打入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多国市场。

开启研发数字化转型

随着更加电气化、数字化、分散化和低碳化时代的到来,研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众多企业首先要面临的工作。面对用户一般会从数字化所带来的增值与投入、数字化服务的便利度与安全性两大维度来考虑。为此,施耐德电气已制定出针对性的研发重点。据高深介绍,一是可靠信息安全保障下的数字化研发;二是深耕所关注的行业,致力于成为“行业应用专家”,在降低数字化产品成本的同时,提供更为精准的解决方案;三是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的标准化建设。

不过,对于目前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的挑战,除高效、低成本满足市场需求外,坚持持续的数字化创新依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深坦言,数字化时代人员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以及跨界人才的招聘等都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在他看来,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工具来推动研发工作,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研发人员的数字化能力。“首先是思维模式的转变。”高深表示,在数字化转型的初始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往往想到的是,为客户提供一套解决方案或者产品。“其实,还要深想一步,能不能利用互联平台化的资源,去解决客户未来或将面临的问题。”他举例道,如网络智能化开关,如果是互联网思维的方式,也许是可以把开关送给客户,而通过将来对开关数据的运维和服务来盈利。

不仅如此,施耐德电气还提供相关的培训,不断调整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以低压产品开发团队为例,我们会从原来偏重电气机械专业背景的人员构成,逐渐转向兼顾软件和电子人才的数字化研发团队。”据高深介绍,面对条块分割的产品线和事业部,施耐德电气会不断努力实现以客户行业为导向的组织构架。“真正数字化的公司,管理是更加扁平的。”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对研发和技术人员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以及中国客户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随着2017年物联网软件公司Aveva的加盟,施耐德电气的云端数据分析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加强;而施耐德电气内部已组建的“行业应用专家”小组,将进一步精准地提供市场需求的定制化产品与服务……

未雨绸缪,施耐德电气研发数字化转型,在路上。(韩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