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先进制造业被“点名”

日期:2019/02/25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在国家政策及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经济、体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发展,这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如高端制造、基建、航运物流等行业将直接获益。

市场期待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于2月18日正式对外公布。这意味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将驶入快车道。

在国家政策及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经济、体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发展,这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如高端制造、基建、航运物流等行业将直接获益。

具备基础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千米,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规划纲要》从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以及合作基础良好等方面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基础。比如在经济实力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规划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近期规划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规划纲要》在第六章中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特别提到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主要分为3个方面。

一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是优化制造业布局。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水平,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三是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推动制造业从加工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

在第四章中,《规划纲要》还就“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提出要求,具体包括: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展国家高新区扩容,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等。

利好多个行业

《规划纲要》发布后,业内分析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对高端制造、基建、航运物流等行业形成直接利好。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认为,率先受益的应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的高端制造业。由于湾区的产业基础好且类型比较完备,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耦合协调度较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发展。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也认为,高端制造、现代服务、新经济等相关领域将成为投资亮点。他表示,《规划纲要》的出台将极大地促进“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创新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由流动。凭借香港的人才优势、深圳的创新优势、东莞的制造优势与其他地区的配套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区。

交通基建通常是区域建设中较为受益的板块。

“央企由于体量过大,大湾区的业务对其影响较小,而本省企业在此布局较多,拥有明显的优势。”东莞证券分析师黄秀瑜表示,随着大湾区的建设,会给基建类公司带来机会,其中主要受益的应是广东省内相关公司。

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新的基建投资重点,涉及项目有粤港澳城际铁路、粤港澳互联网宽带升级改造、重点城市机场改扩建及支线机场建设等。

此外,航运建设发展当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天然良港,但区域内港口也面临诸多同质化问题。广证恒生分析师表示,大湾区港口之间的协调统一程度不够,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交通配套设施仍待完善。

广发证券的观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是大湾区产业融合的重要前提,铁路、高速公路、航运、机场建设等领域都将成为关注焦点。此外,相关贸易港口及供应链领域也将持续受益。(何  )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