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2018年全国三大造船指标两增一降船舶工业形势却依然严峻

日期:2019/03/19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2018年,国际新船市场需求仍旧低迷,新船价格处于低位。我国船用钢板价格上半年快速攀升至4900元/吨,同比增长超过30%,随后维持在高位波动,年末保持在4800元/吨的水平,给我国造船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除此之外,劳动力成本、财务费用、物流成本的刚性上涨也蚕食着船企利润,船舶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1.4亿元,同比下降35.5%。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一年,船舶工业迎来了全面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近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我国船舶工业呈现出三大造船指标保持领先、骨干船企竞争力不断提高、过剩产能有效压减、船舶修理业运行良好、新型海工装备快速发展、船配产品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的良好局面。但是,受世界经济和航运市场复苏动能减弱、新船市场深度调整的影响,融资难、盈利难、接单难等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我国船舶工业一直处于转型阶段。如今站在重要的改革关口,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唯一选择。

三大造船指标两增一降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造船完工345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承接新船订单36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7%;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9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

全国完工出口船订单316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6%;承接出口船订单32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9%;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795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1.5%、87.4%和89.1%。

2018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21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32.2亿元,同比下降31.7%。其中,船舶制造业2853.6亿元,同比下降30.8%;船舶配套业499.8亿元,同比下降40.9%;船舶修理业175.6亿元,同比下降15.1%;海洋工程专用设备制造366.1亿元,同比下降12.2%。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1.4亿元,同比下降35.5%。其中,船舶制造业51.5亿元,同比下降17.7%;船舶配套业22.9亿元,同比下降49.5%;船舶修理业5.2亿元,同比下降24.6%;海洋工程专用设备制造4.7亿元,同比下降39%。

市场运行面临新问题

2018年,国际新船市场小幅增长,各细分船型市场均有所表现,按修正总吨计,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和LNG船新船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7.8%、21.4%、20.5%和19.8%,成交结构从原来的散货船、油船占主导向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液化气船占比均衡转变。我国船舶企业除在散货船和支线集装箱船市场上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外,在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型原油船领域和已经取得技术突破的大型集装箱船领域斩获较少,在大型LNG船领域的订单更是悉数旁落。尽管确有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2018年我国接获的高附加值船订单较少,骨干船舶企业在高附加值船型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品牌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力仍需持续提升,以适应未来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国家“煤改气”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我国进口天然气总量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进口天然气9039万吨,同比增长31.9%,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环保政策的实施,专家预计至2030年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带动了全球LNG船订单的爆发,每年我国进口的天然气中约有50%需要通过海上运输完成。2018年,全球新成交LNG船订单76艘,1159万立方米,同比大幅增长371%。

2018年,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处于低位震荡,市场竞争仍然激烈。除中国进出口银行外,一些金融机构对我国骨干船企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减弱,特别是对部分经营情况良好的民营企业,不予开立船舶预付款保函或者延长开立周期,给船厂经营接单带来困难,增加企业成本。当前,新船价格普遍较低,船企流动资金缺口较大,企业为保证造船生产的连续性对融资的依赖愈发强烈,但部分金融机构对船舶企业融资采取“一刀切”做法,差异化信贷政策落实不明显。

2018年,国际新船市场需求仍旧低迷,新船价格处于低位。我国船用钢板价格上半年快速攀升至4900元/吨,同比增长超过30%,随后维持在高位波动,年末保持在4800元/吨的水平,给我国造船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除此之外,劳动力成本、财务费用、物流成本的刚性上涨也蚕食着船企利润,船舶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1.4亿元,同比下降35.5%。

五大建议帮助船舶工业渡难关

当今的船舶行业,无论是从供给侧结构改革观之,还是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看,船舶智能化无疑是首选之路。而《2018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给出的五点建议中也提及,面对当前船舶市场持续低迷,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以及苦脏累险作业招工难等问题,船舶行业转型升级任务更为迫切。

首先,骨干船舶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文件精神,推动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发展,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降本增效工作持续开展,不断提升船舶建造质量、效率和效益。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紧跟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密切联系船东,打造品牌船型,继续保持在主力船型上的领先优势。坚持创新驱动,顺应市场结构性变化,加大研发投入,在细分船型市场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其次,2018年,《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发布,文件取消了船舶(含分段)设计、制造与修理须由中方控股的要求。之前我国已全面放开船舶配套和海工装备领域,此举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船舶工业实现全面对外开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符合我国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全行业应深刻理解船舶工业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加强形势研判,把握发展方向,紧紧抓住船舶工业全面开放带来的新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升级,加强人才培养,将产业链从制造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产业集中度逐年提升,新船订单向骨干企业集中的特点越发明显,一批产品质量高,管理能力强,经营效益好的优质船舶企业正在走出低谷。建议我国金融机构根据船舶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管理,贯彻落实“一企一策”的授信政策,帮助优质企业渡过难关。鼓励有条件的中资金融租赁公司与国内优质船舶企业建立双向沟通联系机制,探索发展共赢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清洁能源特别是对天然气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我国通过陆地管道和海上运输进口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3%。相比于海上运输天然气,陆地管道运输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特殊时期自用等复杂因素影响,供气的连续性无法得到保障,海上运输具有成本低、接驳接收站便捷、有利于加强储备调峰等特点。但目前我国自有LNG运输船队运力远远不能满足国家能源安全运输的要求。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结合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统筹布局天然气气源项目谈判、天然气船队运输、天然气装备建造和天然气消费终端等协同发展,支持有能力的船舶企业开展LNG船建造和技术研发。

第五,鼓励海工装备建造企业创新处理库存海工装备的同时,重点引导海工建造企业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实现装备处置目标。一方面,组织建造企业、金融机构、油服公司等相关单位联合成立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接收库存装备,实现船厂出表,缓解海工建造企业生存压力,也实现装备的批量维护,降低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关注中东、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帮助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与当地油气公司或油服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库存海工装备以租赁的方式用于当地油气开发,同时给予油气公司收购相关装备的权利。(余悦)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