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5G+工业”前景如何?

日期:2019/11/04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李亚宁表示,虽然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开展了部分场景的5G应用,但目前主要集中在质量检测、系统远程监测等非工业核心领域,未来更多应用将向工业设备、自动化控制等生产核心环节拓展。而且,相比“存量”替换,“增量”部分的应用更容易实现和5G的融合。

在近日召开的201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现场,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研究部工程师李亚宁接受《机电商报》等媒体采访,对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亚宁表示,虽然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开展了部分场景的5G应用,但目前主要集中在质量检测、系统远程监测等非工业核心领域,未来更多应用将向工业设备、自动化控制等生产核心环节拓展。而且,相比“存量”替换,“增量”部分的应用更容易实现和5G的融合。

 


      MEB:目前,“5G+工业”的融合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具体有哪些应用场景?

李:目前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大多以点状应用为主,尚未大规模铺开。但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包括商飞、金风、华为、阿里、宝信、联通等一批领先企业已经率先开展了部分场景的5G应用,当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质量检测、远程监测运维、移动巡检等增强移动带宽类场景,智能物流、过程管理、远程控制、弹性化网络部署等场景还有待实践验证。


MEB: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有哪些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李:有两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将不断从外围向制造业核心环节拓展。当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检测、系统远程监测等基于视觉的非工业核心领域,随着技术进步与探索的逐步深入,应用范围将向工业设备、自动化控制等生产核心环节拓展。

二是“5G+工业”将更多体现在“增量”部分的应用。考虑到工业网络极为复杂,如果用5G替代既有的网络应用,需统一设备之间的网络协议,而且离散、流程行业特点各异,由底层到上层的工业网络对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全部由5G替换的难度很大,也无此必要。相比“存量”替换,“增量”部分的创新性应用,更容易实现和5G融合。


MEB:如何看待“5G+工业”的发展前景?

李:一方面,5G将赋能工业和工业互联网。有报告指出,2022—2026年,5G IIOT(工业互联网)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4%。另一方面,工业也将成为5G应用的最主要领域,带动5G产业本身的发展。有专家预测,2035年5G应用收入的80%将来自工业互联网。总的来说,5G将与产业深入联动,构建十万亿元级别的大生态。


MEB:5G在工业中的应用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首先是成本问题,即企业的5G网络改造成本较高。比如,工业设备的使用寿命通常在20-30年,目前的大部分设备不支持无线网络,如果要实现5G接入,需要先升级硬件,花费较高。

其次,产业基础较弱。当前5G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还不健全,5G模组、芯片尚未成熟,基于5G融合性工业产品和装备的研发进度较慢。

最后,还需要解决人才短板问题。目前大部分制造业从业人员对5G技术理解不够充分,绝大部分5G技术的开发人员也很难深入理解工业机理,而既懂制造业又熟悉5G、还能进行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并且,制造业的薪资待遇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互联网行业。据了解,IT行业毕业生的待遇可高达机械制造业毕业生的数倍。


MEB:下一步该如何推动5G等新兴技术的工业应用?

李: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一要抓紧谋篇布局,做好新技术研究及推广等相关政策布局。二是加快应用推广,梳理一批典型的靠谱的有必要性的5G工业应用案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应用模式,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完善产业体系,调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四是健全生态环境,包括标准、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