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 浙江已超过90%

日期:2020/03/02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表示,当前企业复工复产已取得积极进展,其中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超过90%,其他多个省份也已超过70%。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表示,当前企业复工复产已取得积极进展,其中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超过90%,其他多个省份也已超过70%。

丛亮在会上指出,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指导地方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分类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抓好重要物资保障。

从调度数据看,当前企业复工复产已取得积极进展,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快,上游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下游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度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过70%。

从重点行业看,钢铁企业复工率为67.4%,有色金属企业复工率为86.3%。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企业正在加快复工复产,口罩企业产能利用率已达到110%,全国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复产率已超过70%,煤矿产能恢复率达到76%,铁路装车数已恢复到节前正常水平的95%左右,民航、港口、水运均正常运营。

“但是,这次疫情确实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冲击,从开始对春节假期消费和相关服务业的影响,到后来迟滞企业复工复产,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较大困难。”丛亮表示,从中央到各地为此陆续出台了有力有效的对冲政策,比如降低企业用能成本,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为防控物资重点企业提供低利率资金,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职工医保费,缓缴住房公积金,对部分行业和个人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

针对媒体关于“2020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否会因为疫情发生变化”的提问,丛亮答道,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冲击,但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还是有很多有利条件的。

首先,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短期的。比如,很多消费并不是消失了,只是延期了,待疫情结束后自然会释放。2003年非典期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最低降至4.3%,但7月大幅回升至9.8%。再比如,这次疫情期间,网络购物、线上课堂、远程办公、在线娱乐和智能制造等行业逆势增长,这些都体现出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和潜力。

其次,应急政策措施正在积极对冲疫情影响。前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稳定经济运行的“六稳”举措。这段时间以来,又根据形势需要紧锣密鼓地出台了多项有力有效的对冲政策。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将会不断缓解经济运行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

第三,复工复产促进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不断恢复。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我们按疫情风险低、中、高等级,差异化分区分类推进复工复产。着力打通交通堵点,在疫情低风险地区,全面取消道路通行限制。协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复工复产,先行保障医用物资、生活必需品、物流等关键行业及上下游产业同步复工,确保产业链正常运转。落实“政策要跑在受困企业前面”的要求,及时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企业,特别是重点地区企业的用工、资金、原材料供应等问题,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真正让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动起来”,让经济“转起来”。

第四,发展潜力和政策储备仍然充裕。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短板就是下一步投资增长潜力所在,是发展空间所在。

下一步,国发发改委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继续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

二是抓好已出台应急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落实好减税降费、金融服务、减免租金和稳岗补贴等各项政策。统筹做好生活必需品稳产保供,切实保障基本民生。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努力保障已复工和准备复工企业日常防护物资需求。

三是抓好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一些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地加以补齐。这些既是扩内需、促发展的新机遇,有利于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关键的是将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何  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