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手 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
近年来,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汽车作为新技术集成应用的最佳载体之一,正加速由单纯交通运输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转变。
为加快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1部门2月24日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围绕构建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生态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法规标准体系、产品监管体系、网络安全体系等6个方面进行了任务部署。
构建六大体系
《发展战略》共分四部分。从发展态势看,强调智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阐述发展智能汽车的战略意义,分析我国发展智能汽车的战略优势。
在总体要求上,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为方向,以建设智能汽车强国为目标,以推动产业融合为途径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市场主导、跨界融合,开放合作、安全可控的基本原则;提出智能汽车发展分阶段战略愿景。
《发展战略》围绕智能汽车全产业链,构建六大体系,明确20项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技术、完善测试评价技术、开展应用示范试点。二是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重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创新产业发展形态、推动新技术转化应用。三是构建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进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车用无线通信网络、车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建设。四是构建系统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重点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技术标准、推动认证认可。五是构建科学规范的产品监管体系,重点加强车辆产品管理和车辆使用管理。六是构建全面高效的网络安全体系,重点完善安全管理联动机制、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强数据安全监督管理。
在保障措施方面,《发展战略》提出加强组织实施、完善扶持政策、强化人才保障、深化国际合作、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保障主要任务有效落实。
“从企业发展层面看,这是一份抓住新机遇的战略性文件;从产业发展层面看,这是一份构建新优势的指导性文件;从科技创新层面看,这是一份创造新供给的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发展层面看,这为我们投身于建设智能汽车强国这项伟大事业勾勒出发展的新蓝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如此总结。
李骏说,智能汽车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最佳应用平台,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标志。国家不失时机地发布《发展战略》,目的明确,就是要迎接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抓住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发展新机遇,使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新产业引领者。
他认为,《发展战略》通过顶层设计,赋能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够形成我国在“汽车+AI、汽车+IOT、汽车+5G、汽车+ICT、汽车+ITS、汽车+软件”等跨领域的重大技术发展优势,形成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产业体系。
李骏还表示,智能汽车产业将广泛融合先进感知传感器、决策执行电控系统、人工智能芯片、人机交互器件、路测感知设施、智能交通系统、5G-V2X信息通信、智慧城市智能共享出行系统、数据增值服务等新产业。智能汽车产业与交通系统、能源体系、城市布局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不仅将打破汽车传统的产业链、技术链和价值链,还将形成全新的、十万亿级的、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创造科技创新的新供给。
他强调,智能汽车是一项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和智能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系统工程,此次发布的《发展战略》是基于我国国情、着眼创新驱动、面向强国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站位高远,涉及面广,指导性强,意义重大。
突出中国优势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表示,《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和实现智能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我国智能汽车未来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谋划,呈现出以下5个特点。
首先,突出中国优势,发展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产业,智能汽车具备明显的本地属性,其发展路径与本国的产业特色有关,并受到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依托我国在道路交通设施、无线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定位、路网地理信息等方面建设优势,《发展战略》提出开展复杂系统体系架构基础前瞻技术研发,构建先进完备的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从智能化路网设施、车用无线通信网络、高精度时空服务、车用基础地图、大数据云控平台等角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措施将进一步突出我国智能汽车在车路云协同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演进特色。
其次,突破共性技术,推动基础平台建设。伴随着技术的交叉融合,智能汽车产业面临大量基础前瞻技术与共性交叉技术挑战,如何攻克相关挑战也已经成为各国智能汽车产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发展战略》将关键基础技术的突破放在首要位置,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在通过智能计算平台、新型智能终端、云控平台、高精度动态地图及定位、信息安全等基础平台开发,加速共性技术突破。上述基础平台不仅是智能汽车的关键“新型零部件”,也是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重要特征。
再者,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发展平台。智能汽车跨产业深度交叉融合的特征决定了需要形成跨行业协同创新的发展合力。发展智能汽车需要充分挖掘创新资源,加强开放合作、协同推进。
《发展战略》提出组建产业联合体和联盟,培育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等措施,通过探索组建新型市场主体,推动汽车制造、信息通信、互联网等领域骨干企业相互合作,形成跨产业协同机制,集中突破智能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智能汽车基础试验条件和综合服务能力。
第四,重视示范应用,打造多层次示范体系。测试验证与示范应用已成为智能汽车功能开发、技术验证以及认知提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发展战略》对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特定场景应用、封闭区域出行服务、示范区建设与评价、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等都作出明确的部署,形成了覆盖仿真测试、道路测试、特定场景示范到大规模城市级综合应用的多层次立体式示范体系。未来,将以雄安新区和北京2020年冬奥会等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开展智能汽车示范运行,呈现智能科技成果,打造“人—车—路—云”一体化系统。
第五,迎接应用挑战,加速智能汽车市场化。智能汽车给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面对车辆控制权的切换和自动驾驶的出现,一方面,我国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产品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众多挑战与空白,另一方面,伦理道德、数据安全等问题也都将长期伴随智能汽车的发展,甚至对商业化推广产生决定性影响。
面对上述挑战,《发展战略》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推动认可认证、加强产品管理、构建网络安全体系等角度做出明确规定,同时也从组织实施、扶持政策、人才保障、国际合作和发展环境上加强保障。这些措施的实施,表明了我国大力发展智能汽车的决心,也将有效打消人民群众对智能汽车的诸多疑虑,提升社会接受度,最终形成利于智能汽车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