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有效投资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2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
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在前期已下达一部分今年专项债限额的基础上,抓紧按程序再提前下达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对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的地区给予倾斜,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
一连串的高层会议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关注点都落脚在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再次强调要“正确看待扩大有效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文章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综合研判我国发展阶段特点和当前经济形势,扩大有效投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亟须把握政策重点难点,持续加大投资工作力度。
首先,这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客观需要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刚刚迈过1万美元关口,但只达到OECD国家人均水平的25%左右。
从基础设施总体水平来看,全国人均铁路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仅为美国的1/8和1/3左右,通用机场数量相差巨大。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铁路密度、水电气等公用设施综合水平在全球141个经济体中均排在60位以后。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保持投资和消费的平衡,但近年来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滑,由2014年的46.9%下降至2019年的31.2%。由此可见,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
其次,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还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面临以下三大短板。
一是创新能力不够强。有研发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仅占20%,研发强度仅为1%左右,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突出。2019年省级人均GDP相差仍在4倍以上,市县级差距更大,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三是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投入还不足。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投入不足等问题。
上述短板弱项都需要通过有效投资加以补足,不断提高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再者,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必然要求。近段时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全球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罕见。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三驾马车”增速不同程度下滑,亟须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
相比消费和进出口,投资政策的乘数效应大,受疫情因素制约更少,政策效果显现更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要更加重视发挥好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合理扩大有效投资规模,熨平过大的经济波动,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文章还强调,扩大有效投资要处理好3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既要加大有效投资力度,也要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也是明天的消费。要找准促进投资和扩大消费的结合点,引导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投资具有“药引子”“四两拨千斤”的重要功能,既要更好发挥引导放大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在60%左右,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更是超过85%,对稳投资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切实强化投资形势监测预测预警,加大一批补短板重点项目投资力度。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谋划推进一批“管长远、夯基础”的重大项目,花更大力气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强与财政、货币、消费、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的统筹协调。(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