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拖拉机需求先抑后扬 产品升级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农机行业进入低速发展阶段。今年上半年,虽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经济造成较大影响,但农机行业却成为一匹逆势增长的黑马。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拖拉机市场运行表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1—2月,受疫情影响,拖拉机行业销量锐减。但进入3月后,市场销量快速增加,主要原因是农民因外出务工难而回流,粮食和经济作物价格上涨预期增加,春季市场需求在3—5月集中爆发等。
据统计,今年1—5月骨干企业大中型拖拉机产量10.3万台,同比增长1.6%;销量11.4万台,同比增长9.2%,销量远高于产量;出口销量8825台,同比下滑9.7%。
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和政策利好密切相关。今年以来,我国继续推动惠农政策,密集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意见、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计划、2020年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有力支撑农机市场的发展。
骨干企业积极复工复产,也为春耕生产提供了强力保障。自3月以来,农机骨干企业产能逐步恢复,迅速弥补了前期欠产订单,有效满足了春耕生产需求。统计数据显示,一拖、雷沃、东风等骨干企业的拖拉机销量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从产品需求结构来看,升级趋势明显。在深松、深翻、秸秆还田项目的拉动下,大轮拖拉机用户对马力的需求有所变化。100~140马力产品向140~160马力升级;150马力及以上产品转型趋势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快速升级至200马力以上,还有部分客户考虑油耗、性价比等因素,需求向140~160马力回归。
中轮拖拉机产品受部分省份的补贴政策引导(比如4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不予补贴),以及众多生产厂家推出低价的小底盘功率上延产品等因素影响,使得50马力以下产品销量持续大幅下滑,70~100马力产品销量则快速增长。
出口方面,部分国家(地区)因疫情对货物出口与人员流动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导致农机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数据显示,1—5月大中轮拖拉机出口量仅为8825台,同比下滑9.7%。出口交货值8.33亿元,同比下降18.65%。
“虽然疫情对国内外经济造成较大影响,但对农机行业来说,今年有一定的利好因素。”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从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政策落地有助于推动农机行业发展。前期发布的各项利农扶农政策将陆续落地,对市场起到积极的提振作用,也有助于农机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绿色发展。
二是种植结构变化带动需求增长。南方区域的“一季稻改两季稻”“稻田改虾田”面积不再新增、东北区域推广免耕播种等举措,都会增加农机产品作业量和作业收益,进而带动整体市场需求的增长。
三是国内粮价预期看好,种粮积极性提升。国际粮价上涨,加上限制出口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内粮价上升预期,三大主粮及主要经济作物价格均有一定增长,种粮积极性得以提升,摞荒土地复耕成为趋势。
四是补贴政策同比保持稳定。明朗的政策有利于引导市场良性发展,目前大多省份补贴标准已发布,虽有部分省份下调了单台补贴额度,但下调幅度基本在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加上深松深翻整地作业补贴、报废更新、秸秆综合利用等政策的继续实施,均利好于农机行业。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预计,“下半年,我国拖拉机产品整体市场需求将好于去年同期,增幅在5%~10%左右,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产品市场表现可能会略有不同”。
不过,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也指出了当前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目前,农机行业供给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国内企业大型化、智能化的高端农机产品短缺,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
针对今年上半年形势,多数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农机行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尤其是在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后,农机供应量将快速大幅增加,但行业保有量大、机手作业收益低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明显改观,这将加剧市场竞争态势。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担心,当前市场判断过于乐观。尽管今年上半年农机行业销量增幅可观,但下半年井喷式增长的几率微乎其微。如果企业预期过于乐观,可能会导致库存积压、资金流紧张、企业运转不畅等现象。
协会建议,首先,要加大市场监督力度,维护农机行业的良性竞争。其次,今年是“2018—2020年”3年补贴政策的最后一年,建议“2021—2023年”补贴实施方案不要对补贴范围或补贴标准做较大调整,延续政策的稳定性。第三,加快推动农机智能化发展,尽快确认智能农机产品分类,加大北斗智能终端、农机自动辅助或无人驾驶、土壤信息快速检测等装备应用的支持力度。第四,目前农机行业已进入行业洗牌阶段,建议通过产业政策调整、设置补贴资质准入门槛等措施,改变农机行业散乱弱小局面,鼓励重点企业持续强化产品研发,提升整体农机制造水平。(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