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我国已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造成哪些影响,目前进展情况如何?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国家发改委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对上述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对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但同时也看到,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主动对外开放,以及过去7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呈现出十足韧性。
“不久前,又有一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孟玮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额9634.2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1%,但增速比全国整体水平高0.8个百分点;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9.7%,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2.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有利于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
与此同时,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中老铁路全线隧道实现贯通,中泰铁路一期线上工程合同达成一致,雅万高铁建设实现节点目标,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项目EPC主承包合同正式生效。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项目运营通车。
孟玮还提到了逆势增长的中欧班列。截至11月5日,今年中欧班列开行达10180列,已超过去年全年开行量,运送货物92.7万标箱,同比增长54%,往返综合重箱率达98.3%,运输网络持续拓展,已通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今年以来,共运送医疗物资近800万件,共计6万多吨,成为中欧之间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为维护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健康丝绸之路取得新突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和技术援助,已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80多批紧急抗疫物资援助。随着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和绿色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国家看到了健康丝绸之路与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的合作机遇,相继参与到健康丝绸之路与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共同建设之中。
“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疫情全球蔓延,许多海运、空运货物加速向铁路运输转移,中欧班列运力增长赶不上需求增加。为促进中欧班列持续稳定安全运行,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全力提升中欧班列运能运力。”孟玮提到了下一步工作应重点关注的3个方面。
一是加强重点口岸建设,对满洲里站、二连浩特站、阿拉山口站进行扩能改造,提高集装箱列车的接发、换装能力。二是推动中欧班列西、中、东通道“卡脖子”路段升级改造,积极开辟中欧班列境外新径路,推动运输通道多元化。三是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完善集疏运设施,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努力做到“中转集结”“即到即发”。(夏小禾)
- 10-19共建“一带一路” 共..
- 10-12?第17届东博会“一带一..
- 09-28共建“一带一路”,共兴..
- 08-26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
- 06-09“一带一路”沿线多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