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日期:2021/01/04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2020年12月25日,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为110.84,仍处于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的第三阵列,质量效益在长时间内仍是我国制造业的最大弱项。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在诸多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

2020年12月25日,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为110.84,仍处于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的第三阵列,质量效益在长时间内仍是我国制造业的最大弱项。

《报告》显示,2012—2019年各国发展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2019年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国博弈逐渐升温的背景下,美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达到168.71,持续高于各国,处于第一阵列,综合优势突出;德国和日本分别为125.65和117.16,稳居第二阵列,相对优势明显;中国、韩国、法国和英国则分别为110.84、73.95、70.07和60.03,处于第三阵列。

为何中国的指数值更接近德国和日本,但却与韩国等国同处第三阵列?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解释道,“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由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4个分项数值构成,综合反映了一国制造业发展强弱水平。发达国家多以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作为本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优势项。

然而,目前中国制造强国进程发展的主要支撑力仍为规模发展。在另外3项指标的合计值排名中,中国位列第六,居于全球制造强国第三阵列,与美国、德国和日本仍有较大差距,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我们一定要加强在其他3个方面的努力。”朱高峰表示,当前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正按照预定目标推进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直在缩小,“规模发展”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还会起到拉动作用,但在转型、产品质量提升和结构改善等方面仍要加强。

具体来看,我国与制造强国质量效益差距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上,且该指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急速提升。此外,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提升乏力的趋势也值得高度关注。

《报告》还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波动中趋势性下降,2019年为27.17%,同比降低2.23个百分点,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规模增速也从2012年的10.0%逐年降至2019年的6.0%,步入持续中低速增长阶段。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脱实向虚”倾向明显,劳动力和社会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制造业流入均呈放缓甚至下降趋势,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还很大。同时,支撑制造业价值链提升的技术突破、创新能力不足,也导致制造业中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足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增长。

在此次报告发布会上,不止一位院士专家谈到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注重广告投入而非产品质量提升等问题。专家表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仍需加快发展。而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慢活,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实体经济,需要“静下心来”。为防止制造业占比“过快”“过早”下降,应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立足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自身优势,积极建设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能力,加快提供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产品。

此次会议还发布了《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2019)》,研究和制定了26个优先发展产业的技术路线图。据绿皮书预计,到2025年,我国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纺织技术与装备、家电产业5个优先发展方向将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技术创新的引导者;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发电装备、建材等大部分优先发展方向将整体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农业装备4个优先发展方向与世界强国仍有较大的差距。(王  君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