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未来5年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

日期:2021/07/09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近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2020—2021年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对我国光储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解读。

近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2020—2021年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对我国光储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解读。

去年,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的光伏装机依然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保持并延续了多项世界第一。去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48.2吉瓦,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达到253吉瓦,连续6年位居全球首位。

去年3月,针对 “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国家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系统成本下降的助推下,未来随着光伏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持续提升,我国的能源清洁化转型步伐将持续加快,光伏将逐渐成为主力电源。与此同时,储能作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条件下增强电力系统灵活性、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与光伏配套发展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进行了战略定位和系统的规划引导,也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和量化了储能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30吉瓦+)。从去年年底的 3.28吉瓦到2025年的30吉瓦,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表示,未来5年,新型储能市场规模要扩大至目前水平的1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5%,储能规模化发展态势已然形成。作为储能的重要应用场景,光储配套在未来的储能装机增量中将占据重要的比例。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投运光伏配置储能项目(以下简称“光储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83.0兆瓦,占中国电化学储能投运项目总规模的27.0%,年增长率为132.3%。去年,中国的电化学储能市场爆发,新增投运项目规模首次突破吉瓦大关,达到1559.6兆瓦,同比增长145%,其中,50%的新增投运规模来自新能源发电侧,特别是多个大型光储项目的投运,使得去年光储项目的新增投运规模达到新的高点,为502.9兆瓦,是2019年同期的3.2倍。

值得关注的是,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认为,集中式光储市场空间巨大。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的项目中,光储项目的装机比例为79.4%,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的项目中,光储项目的装机比例为11.9%,光伏和储能结合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投运的与集中式光伏电站配套建设的项目累计投运装机规模达到669.0兆瓦,占全部光储项目总规模的75.8%,项目主要分布于青海、山东、西藏和新疆等地区。其中,青海的累计投运规模仍维持第一,为290.3兆瓦,占比43.4%。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表示,去年是“新能源+储能”发展的大热元年,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下,20余省市相继出台了鼓励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文件,储能配置比例在5%~20%不等,时长在1~2小时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相关省份储能规模的快速增长。

随着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增加了电网运行压力,新能源发电侧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变化,继青海推出共享储能模式后,去年,湖南提出了“新能源+共享储能”的租赁模式,以分摊各市场主体投资风险。第三方公司可自主投资建设储能电站,也可租赁储能系统设备,并将自主运营资源销售或租赁至新能源场站,以实现储能“配额”和优先并网。租赁和采购费用成为运营商主要受益,运营商还可调用储能系统为电力系统提供服务并获取额外价值回报。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指出,虽然各方对储能技术对于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已达成共识,但仍缺少配套政策和市场机制予以扶持,储能准入门槛和商业模式并不清晰。整体来看,还需合理规划储能布局,确保项目应用质量,并通过市场进行成本疏导或价值补偿。

分布式光储项目的发展是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关注的另一重点。根据其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投运的、与分布式光伏相结合的项目累计投运装机规模为214.0兆瓦,占所有光储项目规模的24.2%,比2019年下降了近22个百分点,集中式光储项目的爆发式增长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该领域的占比。从分布式光储项目的细分应用看,类型较多,主要包括偏远地区光储、工业光储、光储充式电站、海岛光储和军方光储。

与2019年相比,分布式光储的应用仍以偏远地区储能和工业储能为主,这两个领域的装机规模合计占分布式光储项目总规模的近7成,前者主要用于解决偏远地区的居民生活用电,后者用于降低用户的电费支出。去年新增投运的分布式光储项目中,工业储能的装机规模最大,占新增投运分布光储项目总规模的52.1%。(林  楚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