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我国将新增逾4000万技能人才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社部近日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要通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
“高技能人才承担着将研发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等重要任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创新突破,都离不开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集体智慧。”
“十三五”时期,我国技能人才规模明显扩大,培养培训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蓬勃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政策更加完善。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去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800万,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近30%。
尽管技能人才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优化升级,特别是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企业对工人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仍比较突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据工信部、教育部调查显示,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到2025年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
基于上述现状,此次发布的《方案》提出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带动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
“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有利于缓解当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分析,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其根源在于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其关键在于部分劳动者技能不足。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
“这是首次提出建设技能中国,从稳慎的角度出发,我们重点研究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对东部省份要求更高,一方面是推动东部省份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技能人才工作,为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东部地区的成功实践和先发优势,带动中西部地区技能人才工作,实现技能人才均衡发展新格局。
为确保实现目标任务,《方案》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环节入手,围绕健全完善技能中国政策制度体系和实施技能提升、技能强企、技能合作等行动,提出20条具体举措。
《方案》还特别提到,要继续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所谓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引入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协同开展培训,并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企业能够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学徒技能得到提升,学校也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实践。
业内专家表示,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对于技能人才有三大利好。首先,落实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推动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方案》要求,推动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其配偶、子女按有关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同时,技工院校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在应征入伍、就业、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和职级晋升等方面,分别按照大学专科、本科学历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其次,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水平。长期以来,我国技能劳动者待遇普遍偏低,技能劳动者薪酬作为引导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信号功能受到抑制。此前,人社部已出台《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以期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
再者,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方案》明确,支持企业自主确定评价职业(工种)范围,自主设置职业技能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评价标准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法,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
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已有5200多家企业、1800多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备案,230多万名企业技能人员经评价合格,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何 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