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2030年我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达1.2亿千瓦

日期:2021/09/28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达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业。

为推进抽水蓄能快速发展,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发展需要,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达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业。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形势下,抽水蓄能加快发展势在必行。”国家能源局指出,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电力系统绿色低碳清洁灵活调节电源,与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和火电等配合效果较好。加快发展抽水蓄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迫切要求,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际上,抽水蓄能也是世界各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方式,欧美国家建设了大量以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为主体的灵活、高效和清洁的调节电源,其中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发展较快,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均超过10%。我国油气资源禀赋相对匮乏,燃气调峰电站发展不足,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占比仅6%左右,其中抽水蓄能占比1.4%,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据国际水电协会(IHA)发布的2021全球水电报告,截至2020年底,全球抽水蓄能装机规模为1.59亿千瓦,占储能总规模的94%。另有超过100个抽水蓄能项目在建,2亿千瓦以上的抽水蓄能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

我国地域辽阔,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站点资源比较丰富。在2020年12月启动的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资源站点普查中,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水源条件、水库淹没、环境影响、工程技术和初步经济性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普查筛选资源站点,分布在除北京、上海以外的 29 个省(区、市)。

我国抽水蓄能发展始于20世纪60 代后期的河北岗南电站,通过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和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运行,夯实了抽水蓄能发展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抽水蓄能发展加快,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分布区域不断扩展,相继建设了泰安、惠州、白莲河、西龙池、仙居、丰宁、阳江、长龙山和敦化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抽水蓄能电站,电站设计、施工、机组设备制造和电站运行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体系。一是装机规模显著增长。目前我国已投产抽水蓄能电站总规模3249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和广东;在建抽水蓄能电站总规模5513万千瓦,约 60%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

二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设投产,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河北丰宁电站装机容量360万千瓦,是世界在建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单机40万千瓦的广东阳江电站是目前国内在建的单机容量最大、净水头最高和埋深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浙江长龙山电站实现了自主研发单机容量35万千瓦、750米水头段抽水蓄能转轮技术。目前,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制造自主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内厂家在600米水头段及以下大容量、高转速抽水蓄能机组自主研制上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完备。通过一批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践,基本形成涵盖标准制定、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和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和专业化发展模式。

《规划》指出,目前我国抽水蓄能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四大问题。

一是发展规模滞后于电力系统需求。目前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规模较少、在电源结构中占比低,不能有效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和新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需要。

二是资源储备与发展需求不匹配。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资源储备与大规模发展需求衔接不足。西北、华东、华北等区域抽水蓄能电站需求规模大,但建设条件好、制约因素少的资源储备相对不足。

三是开发与保护协调有待加强。资源站点规划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协调不够,影响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程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化获取资源不足,非电网企业和社会资本开发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性不高,抽水蓄能电站电价疏导相关配套实施细则还需进一步完善。(林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