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出炉

日期:2022/01/10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5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等发展目标。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5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等发展目标。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集成应用大幅拓展,骨干企业加速壮大,重点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规划》立足我国各领域高质量发展需求和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5年的总体发展方向和15年远景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

为推动“十四五”发展目标落实落地,《规划》部署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5项主要任务。

一是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应用。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推动重点研发机构加强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鼓励骨干企业协同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

二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建立全国机器人标准化组织,健全机器人标准体系,加快急需标准研究制定及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加强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增强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检测能力,推进中国机器人认证体系建设。

三是增加高端产品供给。面向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四是拓展应用深度广度。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展技术试验验证。推动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开发细分领域解决方案。支持搭建应用推广平台,组织产需对接。推进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发和产品示范推广。加快医疗、养老、电力、矿山、建筑等领域机器人准入标准制订、产品认证或注册,鼓励企业建立产品体验中心。探索建立新型租赁服务平台,发展智能云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

五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推动企业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推进强链固链稳链,支持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加快短板产品的研发、验证和迭代,推动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打造优势特色集群,推动合理区域布局,培育创新能力强、产业环境好的优势集群,支持集群聚焦细分领域塑造特色集群品牌。

为强化贯彻实施,《规划》还提出了5项保障措施。具体包括:统筹各部门资源和力量,支持产业创新发展;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机器人研发应用的支持,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行业规范条件,支持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复合型高端人才,推进新工科建设,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举办各类机器人大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技术、标准、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何  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