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十四五”电工行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2/05/09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未来能源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装备制造业属性,电力装备供应商将转变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技术装备集成供应商。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电协”)副会长郭振岩介绍了电工行业发展现状。他指出,未来能源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装备制造业属性,电力装备供应商将转变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技术装备集成供应商。

据中电协统计,2021年我国有电工行业企业27625家,同比增长8.1%;资产总额63199.1亿元,同比增长16.3%;营业收入59320.2亿元,同比增长23.7%;资产负债率57.8%,同比下降1.2%;利润总额4600亿元,同比增长12.2%。

202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37692万千瓦,同比增长7.9%。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为11.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47.0%,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

“各产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以国营骨干企业集团和大型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郭振岩举例道,发电设备行业以上海电气、哈电集团和东方电气三大集团为主体,这三大集团的发电设备产量占全国60%以上。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包括特变电工、正泰电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

从企业“走出去”的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中国企业已进入10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力市场,其中,亚洲地区仍然是占比最大的市场,欧洲和南美洲是增速最为明显的市场。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力企业在亚洲地区签约项目349个,项目金额为260.7亿美元,比2020年同期下降6.9%,占签约项目总金额的51.8%;在非洲市场签约项目158个,项目金额为126.1亿美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37.8%。

2021年,中国电力企业更广泛地进入欧洲和南美洲等新兴中高端市场。其中,在欧洲签约项目40个,项目金额为52.3亿美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93.9%;在南美洲签约项目62个,项目金额为44.7亿美元,比2020 年同期增长179.1%。

受相关制裁和贸易壁垒影响,中国电力企业在北美洲签约项目35个,项目金额为11.3亿美元;在大洋洲签约项目23个,项目金额为7.7亿元,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

“中国电力企业在境外签约的项目中,新能源发电项目持续增长,绿色低碳转型初见成效。”郭振岩说。

从装备进出口情况来看,2021年电力装备行业进口金额为484.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出口金额为1389.1亿美元,同比增长5.9%。

数据显示,发电设备出口规模保持稳定,可再生能源设备出口规模占比提高。2021年全国出口发电机组915.6万千瓦,同比增长0.1%,占发电设备产量的6.8%,主要出口到印尼、柬埔寨、巴基斯坦、尼泊尔、越南、巴西等地区。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电力行业碳排放在能源行业中的占比超过40%。“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力装备是根本保障,提高电力工业清洁能源比例和实现其他工业领域用能设备再电气化是根本途径。”郭振岩说。

2021年,中电协受工信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的委托,组织开展电力装备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研究。中电协先后赴上海、哈尔滨、沈阳、成都、西安、广州、天津等地开展调研,凝聚全行业的力量,形成了《电力装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途径与措施研究》总报告、6个专业领域报告和5个专题研究报告。

中电协指出,未来能源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装备制造业属性;能源行业的清洁化将催生各国新的投资需求,中国将从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转变成能源电力装备和服务的最大出口国;电力装备供应商将转变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技术装备集成供应商”。

郭振岩强调,“十四五”期间电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推动产业碳达峰,应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产业基础,提高创新能力。中国电器工业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体量大,但在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装备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制约。基础能力不足,不仅限制了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度,也影响国家产业安全。

“十四五”期间,电器工业将持续开展电力装备关键零部件、材料自主研发,并实现工程应用,加快电力装备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切实增强电力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建立重型燃气轮机设计、研发和试验验证体系,突破燃气轮机高温叶片等关键制造工艺;开展输变电成套装备可靠性和特殊环境适应性研究,完善标准、试验、检测和认证体系;突破特高压直流断路器的试验瓶颈等。

第二,开展低碳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科技攻关。建立产、学、研、用协同一体的创新研发体系,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低碳零碳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及低碳电力装备技术实验室建设。围绕高效清洁发电技术,可再生发电技术,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高效储能技术,以及用电技术等开展专项研究。

第三,构建新型电力装备绿色制造体系。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建立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和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循环利用等内容的电力装备绿色制造体系。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性优化,使产品在制造、设计、物流、使用、回收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

第四,完善绿色低碳电力装备标检测认体系。按照需求导向、先进适用、急用先行原则,系统疏理现有标准并科学谋划应有和预计制定的标准。在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背景下,我国电工行业更需要及时识别创新技术,明确国际标准化工作重点,提前做好国际标准化战略布局和技术培育工作。按照产品分类,研究低碳环保绿色产品的认证制度,确定其生产、功能、使用特点最优认证模式,完善或重新制订相关产品的认证方案。

第五,搭建重点领域再电气化集成服务体系。促进再电气化技术快速迭代和成本降低,面向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广泛深入实施电能替代。按照差异化原则科学制定相关领域再电气化服务规划,重点关注电能替代较有前景的技术领域,如工业电锅炉、电窑炉应用于工业产品加工工艺过程;电动汽车应用于公路客运和部分短途货运领域;电(蓄)热锅炉应用于建筑密集小区的集中供暖;热泵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供热;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替代化石能源重整制氢。

第六,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服务能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设备生产水平和供应能力,尽快实现智能电网核心设备的国产化和规模化生产。提升电力系统终端信息采集装置、信息传输装置、数据中心处理器等核心装备的生产水平和供应能力。针对能源产业的供给与消费的根本要求,补齐行业企业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方面的发展短板。

第七,搭建电力装备国际市场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以及社会各方资源,搭建电力装备产业“走出去”信息服务综合服务平台,以“政府助手、企业帮手”为定位,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网络。(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