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国家发改委: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日期:2022/05/30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其中,8500万千瓦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近日,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就我国在实施“双碳”目标中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下一步如何继续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做了详细阐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对我国目前建立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进行详细介绍。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祖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领域之一。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规模超过10亿千瓦,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

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为更多群众的自觉选择。

胡祖才强调,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基本构建起“1+N”政策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实现良好开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统筹协调。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第二,大力推动能源革命。大力发展新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其中,8500万千瓦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第二批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供电煤耗超过300克/千瓦时的煤电机组要全部实施改造升级。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

第三,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抓紧推动重点行业能效达标改造,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发展碳市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第四,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倡导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多双边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可以看到,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宣传倡导绿色金融理念的国际先行者。截至目前,绿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显现,五大支柱也初步形成,在支持中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陈雨露表示,目前我国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本外币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了6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80%,余额达到了1.1万亿元。同时,我国构建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标准已正式发布。另外,中国还与欧盟联合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标志着中外绿色金融标准正在逐步趋同。

陈雨露指出,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部分金融机构已经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且试点开展了碳核算,为未来适时在全国推广积累了经验。激励约束机制在绿色金融方面逐步完善,人民银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了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的领域。同时,人民银行还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已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纳入定量评价范围,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增加绿色资产配置。

“下一步,我们会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陈雨露表示。(林  楚

文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