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标注97个数字职业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以下简称《大典(2022年版)》)审定颁布,净增158个新职业,并首次标注97个数字职业。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了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对职业进行分类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化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
1995年,原劳动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牵头启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编制工作,于1999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填补了我国职业分类工作的空白,标志着适应我国国情的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基本建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职业构成和内涵发生较大变化。2010年底,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第一次修订工作启动,历时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大典(2015年版)》)。
为了适应当前职业领域的新变化,更好满足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需要,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第二次修订工作于2021年4月启动。近期,《大典(2022年版)》终审通过。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吴礼舵介绍,最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有3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对分类体系进行了修订。近几年,我国陆续颁布了74个新职业,此次修订将这些新颁布的职业均纳入大典中。新职业主要围绕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绿色经济、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等方面。比如,围绕制造强国,新增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根据乡村振兴的需要,新增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和农业经理人。与《大典(2015年版)》相比,《大典(2022年版)》在保持八大类不变的情况下,净增158个新职业,总计1639个职业。
二是对相关职业信息描述进行了修订。《大典(2022年版)》对2个大类、30个中类和100余个小类的职业名称和定义做出调整,并对700多个职业的信息描述进行了修订。
三是对数字职业和绿色职业进行了标注。此次修订共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同时,延续《大典(2015年版)》对绿色职业进行标注的做法,又标注了134个绿色职业,占职业总数的8%。其中,有23个职业既是数字职业也是绿色职业。
“标注数字职业是大典修订工作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次创新。”吴礼舵表示,标注数字职业有4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标注数字职业,既能折射出各行业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变化,也反映出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为加大数字经济政策创新力度提供有益参考。
第二,有利于加速数字技术创新。数字职业是伴随数字技术发展而生的,标注数字职业能提升相关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和公信力,不仅是广大劳动者选择职业发展的风向标,还能引导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投身到数字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来。
第三,有利于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标注数字职业有利于规范数字职业标准开发,引导院校专业设置,以及引导数字资源培训课程的开发,为数字人才的培养、评价和使用提供基础资源,从而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推动数字技术转型。
第四,有利于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数字素养和技能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标注数字职业,可以激发全民参与数字经济的建设过程,为未来数字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委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 李金生介绍,《大典(2015年版)》在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新增了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职业,《大典(2022年版)》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密码工程技术人员、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和金融科技师等29个新职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专业技术人员”大类中,此次新增的职业主要集中在数字技术领域,特别增设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小类,下设13个数字技术职业。自2021年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工信部,已制订颁布了其中10个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并启动实施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面向数字技术技能领域实施规范化培训和社会化评价,每年培育数字技术技能人才约8万人。
“这些新增的职业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新兴领域和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李金生说。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广泛宣传推介新版大典,更好地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就业创业的促进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或修订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培训教材和题库;进一步研究优化新职业的申报、论证流程,持续发布新职业信息,动态调整大典中的职业信息;积极探索建立我国职业信息系统,逐步扩大完善与职业相关的岗位供求、薪资待遇等信息,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及时、全面、便捷的查询服务。(王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