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将基本建立
计量、标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是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0月31日,为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林草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保障方案之一,《实施方案》明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总体部署,为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分阶段实现目标
《实施方案》提出分3个阶段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25 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碳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能力稳步提升,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测量能力基本具备,计量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碳排放技术和管理标准基本健全,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标准实现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新建或改造不少于 200 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制修订不少于 200 项计量技术规范,筹建一批碳计量中心,研制不少于 200 种标准物质/样品,完成不少于 1000 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实质性参与不少于 30 项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供给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第二阶段目标是到2030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碳相关计量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碳计量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计量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非化石能源标准体系全面升级,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以及生态碳汇标准逐步健全,标准约束和引领作用更加显著,标准化工作重点实现从支撑碳达峰向碳中和目标转变。
第三阶段目标是到 2060 年,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管理效能更加突出、服务能力更加高效、引领国际的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部署多项重点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制定了多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体系。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关键的基础支撑。开展碳排放术语、分类和碳信息披露等基础标准制定。完善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面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制定绿色低 碳产品、企业、园区和技术等通用评价类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 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碳减排标准为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和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非化石能源推广利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以及生产和服务过程温室气体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提供关键支撑。加强节能基础共性标准制修订,健全非化石能源技术标准,加快新型电力系统标准制修订,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开展电网侧、电源侧和负荷侧标准研究,重点推进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标准制定,逐步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标准体系。
三是加快布局碳清除标准体系。碳清除标准为固碳、碳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提供支撑。 加快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获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研制。
四是健全市场化机制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金融标准制修订。加快制定绿色、可持续金融相关术语等基础通用标准。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绿色征信、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碳中和债券评级评估、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统计等标准。加快碳排放交易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
五是完善计量技术体系。加强基础前沿计量技术研究。加强基于量子效应和物理常数的量子传感技术和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在线、动态、远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健全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
完成九项重点工程和行动
除了制定重点任务外,《实施方案》还部署了9项重点工程和行动。一是实施碳计量科技创新工程。针对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计量技术瓶颈问题,加强碳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实现计量协同创新,为低碳技术研究、清洁能源使用等提供计量技术支持。
二是实施碳计量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需要,布局一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及配套基础设施,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名录、标准物质清单,夯实绿色低碳计量基础。
三是实施碳计量标杆引领工程。 在部分企业、园区和城市开展低碳计量试点,探索碳计量路径和模式。梳理形成碳计量典型经验和做法,树立一批碳计量应用服务标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示范。
四是开展碳计量精准服务工程。 鼓励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组建碳计量技术服务队,开展计量专家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服务低碳行活动,为企业、居民提供节能降耗、绿色生活等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
五是实施碳计量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加强碳达峰碳中和计量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的碳计量相关技术研究和计量比对,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碳计量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我国碳计量能力与国际接轨和互认。
六是开展双碳标准强基行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求,加快完善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报告与评估等碳达峰急需的基础通用标准,积极研究制定碳中和基础与管理标准。建立标准快速制定机制和渠道,按年度集中申报、集中立项,急需标准随时立项,标准制修订周期控制在18个月以内,2023年前完成3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
七是开展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加大制冷产品、工业设备、农业机械等重点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及测量评估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和煤炭等行业的能耗限额标准提升工作。推进车辆燃油经济性及能效标准制修订工作。
八是开展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 布局若干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进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切实提升标准水平。推动建设若干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九是开展绿色低碳标准国际合作行动。坚持联合国相关会员国进程在规则标准制定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加强同相关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研制,强化国际衔接协调。开展我国标准与相关国际标准比对分析,优先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际标准转化项目立项,推进节能低碳国家标准及其外文版同步立项、同步制定、同步发布,推动先进国际标准在我国转化应用。 (林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