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有色金属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行业。近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时期,提出了2025年前和2030年前的两个阶段性目标,确保2030年前有色金属行业实现碳达峰。
发布阶段性目标
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链,重点品种冶炼及压延加工产能产量全球过半,冶炼技术成熟,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受产业规模大、用电结构依赖火电、减碳技术缺乏革命性突破和循环经济体系不够完善等影响,碳减排碳达峰任务依然艰巨。制定《实施方案》有利于全行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找准方法路径,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工信部介绍,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特点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冶炼是碳排放核心环节,有色金属产业链长,涉及矿山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其中冶炼环节碳排放约占全行业碳排放总量的90%;铝是碳排放重点品种,有色金属碳排放集中在铝、铜、铅、锌、镁和工业硅等,其中铝的碳排放占全行业75%以上;用电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用电导致的间接排放约占全行业碳排放总量70%,其次是燃料燃烧排放和过程排放。
“十四五”时期是有色金属行业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研发应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关键时期,重点品种要依据能效标杆水平持续推进节能改造升级,降低碳排放强度。《“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和290万吨。
因此,《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是,2025年前,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明显优化,低碳工艺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品种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到2030年形成非化石能源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随着电解铝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转移,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进一步提高,有色金属行业用能结构大幅改善,产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因此,《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有色金属行业用能结构大幅改善,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30%以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优化冶炼产能规模
冶炼是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核心环节,优化冶炼产能规模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清理整顿电解铝违法违规项目专项行动,关停,叫停大批违规建成、在建产能,坚持产能总量约束,严格落实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铜、铅、锌和氧化铝等品种也存在冶炼产能盲目扩张风险,工业硅、镁等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为此,《实施方案》提出,紧盯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冶炼环节,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在电解铝行业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差异化减量置换政策;对于消费需求增量有限的铜、铅、锌和氧化铝等重点品种,强调防范冶炼产能无序扩张;对于消费潜力较大的工业硅、镁等行业,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工信部强调,要发挥能耗、碳排放和环保等约束作用,通过提高新建和改扩建冶炼项目准入门槛,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由“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谈到如何促进有色金属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信部指出,应聚焦有色金属行业品种多、集中度低和质量效益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首先,引导行业高效集约发展,发挥行业规范条件和自律公约作用,优化要素资源供给,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和减碳战略合作,提高行业集中度,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
其次,强化产业协同耦合,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和跨行业耦合,促进要素资源共享,实现资源、能源价值最大化。
再者,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以节能降碳为导向,修订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淘汰有色金属行业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加快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为地方和企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集聚资源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工信部还指出,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引导重点行业领域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布局前沿技术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加强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推动节能降碳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
为此,《实施方案》提出,制定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2030年前重点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方向;强化企业绿色低碳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打造重大节能降碳改造示范应用,带动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升;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有色金属低碳创新载体,集合优势力量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推动企业持续优化工艺流程;通过技术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为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提供持续动力。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用燃料和用电结构偏化石能源,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大。以用电量最大的电解铝为例,60%以上产能采用燃煤自备电,产品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国外使用清洁能源的同类型产品,用电导致的间接排放占电解铝碳排放量的85%,占有色金属行业排放总量的50%以上。
因此,工信部提出,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以气代煤、以电代煤,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鼓励电解铝等企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有序转移,推动燃煤自备电向网电转化,从源头上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
那么,如何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工信部表示,建设有色金属行业绿色制造体系需要在3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充分挖掘“城市矿山”资源价值,利用再生有色金属能耗低、碳排放少的特点,在满足终端消费的前提下,通过替代原生冶炼产品降低碳排放。以铝行业为例,再生铝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分别为电解铝的5%和2%,且随着我国废铝快速回收期临近及废铝进口标准逐步完善,再生铝产量及消费占比将稳步增长,按照2025年再生铝产量1150万吨测算,将有效减少碳排放1亿吨以上。
二是加快实现清洁化生产。建立绿色低碳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采用绿色高效的运输方式,实现产品生产全流程低碳化。
三是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建立具有工艺流程优化、动态排产、能耗管理、质量优化等功能的智能生产系统,构建全产业链智能制造体系,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为了推进《实施方案》有效落实,《实施方案》还提出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激励约束,加强金融支持,健全标准计量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以及加强示范引导等。(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