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多措并举 推动我国县域绿色低碳能源转型

日期:2023/01/03   来源:   
  摘要:《报告》提出,县域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实现“3060”目标的关键力量。

近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与西门子能源股份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能源”)在第九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大会上联合发布了《中国县域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提出,县域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实现“3060”目标的关键力量。中国有近2000个县域经济体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涵盖的人口数量超过7亿,贡献了2/5的国内生产总值。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县域在地域特点、资源禀赋、人口分布、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上差异巨大,绿色低碳能源转型挑战与机遇并存。

县域能源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发展和县域治理,强调“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县域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报告》总结了我国县域能源发展的现状。一是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增强,但消费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明显。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农村生活用能总量约3.11亿吨标准煤,其中包括用于取暖、炊事(含生活热水)、空调、生活用电(包括照明和各类家电)的能耗,统计能源种类包括煤炭、液化石油气、电力和天然气等商品能,及以木柴和秸秆为主的非商品能。商品能和非商品能分别占 69.6%和30.4% 。

二是能源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农村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每年可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总量约折合标准煤4.6亿吨标准煤,分布式光伏技术可开发潜力达1000吉瓦以上,分散式风电技术可开发潜力达250吉瓦,除岩热型资源外,地热资源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标准煤26亿吨。但总体看,上述能源资源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供应,不利于农村地区能源的有效供给。

三是能源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统计体系有待完善。我国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及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我国农村能源生产消费品种多,县域能源数据管理分散。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构成包含电力、液化气和天然气等多种优质能源,但非商品能源占比仍较高,能源商品化水平及供应质量明显低于城市。我国农村生活用能中非商品能源占比仍达1/3左右,一些农业大省仍有大部分农户以秸秆、薪柴为燃料。我国目前的能源统计主要基于商品能源,对非商品能源的统计体系和方法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村能源转型发展。

县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面临挑战

《报告》立足中国县域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现状,选取了浙江省安吉县、上海市崇明岛、河南省兰考县、青海省共和县、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和辽宁省朝阳县6个具有差异化特点的县域,并围绕他们的能源转型发展实践进行了全面分析。

通过总结梳理,《报告》指出了目前我国县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面临三大问题。

一是我国县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薄弱。县域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开发资金投入欠缺,燃气、液化气和天然气供应尚未能普及到所有乡镇,部分偏远地区农网设备陈旧落后,农村商品能源总体供给不足,部分地区能源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能源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二是电网接入条件受限,清洁能源就地消纳存在阻碍。随着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接入,以农村电网为典型代表的县域配电系统将从放射状无源网变为具有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有源网,电网的物理特性将发生根本变化,传统县域电网已经无法适应大规模、间歇性的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制约了县域能源开发的正常推进,迫切需要对现有电网系统再次升级改造。

三是技术条件与商业模式尚不能满足县域开发需求。县域环境资源禀赋差距较大、开发条件错综复杂,现有技术方案与开发模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开发需求。在技术应用层面,县域开发仍沿用传统能源开发技术标准体系,技术标准、施工标准、运维标准等尚未形成县域通用标准,对全国县域开发的指导作用不强。

积极推动县域绿色低碳能源转型

针对以上面临的问题,《报告》对我国县域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是搭建县域绿色低碳能源体制机制,将县域能源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系统推进县域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县域能源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社会共识,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健全县域能源数据统计体系。

二是完善县域绿色低碳能源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多品种分布式能源,规模化发展县域新型储能,建设高灵活性新型县域电网,推广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积极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电气化,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设热电协同、因地施策的清洁供暖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天然气和地热等多品种分布式能源,促进各品位能源高效梯级利用,并合理规划农业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和就地消纳。

三是探索县域绿色低碳能源商业模式,创新县域能源开发模式,创新县域能源融资模式,立足场景优化设计盈利模式。采取“公司+村镇+农户”等模式推动农村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模式,因地制宜创新农村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模式。户用光伏开发中,农户可以通过自建、入股、合作开发等多种模式参与并获取盈利;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场景中,以光伏送家电商业模式,通过激励个人用户提高电能消纳,提升项目收入;以光伏共享电动车电池商业模式,通过丰富项目运营场景,增加收入。

四是优化县域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布局绿色低碳能源配套产业,强化产业链协作,加快县域绿色低碳能源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县域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成果转化,发挥地缘优势,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五是创新县域绿色低碳能源技术路线。在中短期内,通过多能互补,构建低碳能源系统;远期通过深度脱碳,构建零碳能源系统。

六是推动县域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县域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针对已开发的多项案例,《报告》总结道,我国县域的绿色发展整体上以规划政策为引领,以开发商为主体,以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为主要途径,以产业配套为辅助,在推进过程中逐渐提高全民对绿色发展的认同,使农民能够共享转型发展红利,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政策落地,为县域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优良实践。(杨   歌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