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或较2020年实现翻番

日期:2023/02/20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为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工信部、教育部、公安部等17部门近日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等发展目标。


当前,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为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工信部、教育部、公安部等17部门近日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等发展目标。

《实施方案》提出,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需求,遴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需求,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并且,支持一些新兴领域探索开展机器人应用。

其中,经济发展领域主要聚焦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和商贸物流这5个板块。以制造业为例,《实施方案》要求,研制焊接、装配、喷涂、搬运和磨抛等机器人新产品,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开发专业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积累模型库、工艺软件包等经验知识,深度融合机器人控制软件和集成应用系统,推动在汽车、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和医药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行业,卫浴、陶瓷、光伏、冶炼、铸造、钣金、五金、家具等细分领域,喷釉、修胚、抛光、打磨、焊接、喷涂、搬运和码垛等关键环节应用;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打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社会民生领域则主要聚焦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和商业社区服务,以及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这5个方面。以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为例,《实施方案》要求,研制矿山、民爆、社会安全、应急救援和极限环境等领域机器人产品;增强机器人立体视觉、室外导航定位、多维信息感知、灾害远程警示和机器人鉴权管控等功能,开发机器人对极寒、明火、高温高压、易燃易爆、高海拔低气压、有毒、高湿、积水、高粉尘、辐射和人流多变化大等复杂非结构化作业环境的适应性技术;推进智能采掘、灾害防治、巡检值守、井下救援、智能清理、无人化运输、地质探测和危险作业等矿山场景应用;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现场巡回检查、值班值守和特殊作业等安全生产场景应用等。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十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

《实施方案》还强调,要从五方面着手增强“机器人+”应用基础支撑能力。一是构建机器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鼓励产用共建机器人应用领域创新联合体、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支持用户单位参与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人机交互等机器人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挖掘和释放潜在应用需求,共同开发先进适用的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开展覆盖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艺优化、批量生产和示范推广全过程的“一条龙”应用创新。鼓励产用共同参与特种机器人产业链“揭榜”推进活动,带动机器人企业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

二是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和试验验证中心。依托用户、机器人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建设家用、商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场景化应用体验中心,提升用户体验,扩大产品消费和推广。依托用户、机器人企业和第三方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具备机器人应用技术标准试验验证、质量检测、创新孵化等能力的试验验证中心,加大应用数据积累。

三是加快机器人应用标准研制与推广。依托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建立跨行业机器人标准化工作合作机制,加强跨行业应用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协调,推动跨行业标准互采。开展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工艺流程和专用算法模型、融合设备接口、应用数据安全、人机交互安全等标准的研制与推广。针对特定行业准入要求,加强机器人特殊安全要求和检测方法标准研究。开展机器人新产品通用技术规范、模块化设计与制造、应用安全与可靠性等标准化工作。

四是开展行业和区域“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鼓励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应用行业发展规划、科技攻关和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各行业机器人产品创新和应用示范推广。指导和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本地区“机器人+”应用行动。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开发开放机器人成熟、新兴和潜在应用场景。

五是搭建“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建设“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开展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供需对接活动。在成熟应用领域,遴选一批应用成效突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和典型场景,加强机器人高端产品供给,提升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在新兴应用和潜在需求领域,探索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征集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以需求牵引促进供给创新。

此外,在强化“机器人+”应用组织保障方面,《实施方案》要求,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多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的工作机制,成立协同推进方阵,分行业、分领域成立由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重点地区政府共同组成的联合工作组;

《实施方案》针对如何完善政策支持提出具体要求。各相关部门、各地方将机器人应用推广作为科技创新、行业规划、产业政策重点方向,统筹政策、资金、资源予以支持,加大对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投入力度。科技部门会同机器人发展应用部门联合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创新成果转化,引导机器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人社部门会同机器人发展应用部门适时开展机器人对就业影响的评估,及时促进受影响劳动者转岗就业。此外,鼓励央企、国企开放机器人应用场景,建立容错机制,支持企业首购首用。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还提到,要培养引进机器人应用高端研发人才和标准化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打造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机器人企业、用户单位与普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合作,共建人才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就业渠道。组织细分行业机器人应用技能竞赛,发现和培养更多机器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何  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