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计算恰逢其时 做大生态是关键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和IBM联合发布《可持续计算蓝皮报告》。
双方从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化转型两大社会经济技术趋势的视角,基于深入的行业研究与实践经验,解构可持续计算的全貌,为数字领域低碳发展及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提供真知灼见。
可持续发展为计算领域开拓新思路
“可持续计算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也为计算领域开拓了新思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系统实验室主任周开波表示,可持续概念成为全球共识,相信可持续与计算深度结合的“可持续计算” 将会成为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落实举措。
2015年联合国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可持续发展目标7为“廉价和清洁能源”,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可持续发展目标9为“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引领计算领域迈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倡导各行业践行绿色发展。
我国在《信息通信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机制基本完善,节能减排取得重点突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能力明显增强。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20%,遴选推广30个以上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降碳的典型应用场景。到2030年,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整体能耗全球领先,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为了准确把握“十四五”碳达峰关键期,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中国信通院基于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从5个方面确立了实施路径,包括优化绿色发展总体布局、聚焦3类重点设施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强化行业赋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供给能力、加强行业绿色发展统筹管理。
可持续计算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可持续计算技术框架包括可持续计算的基础设施、可持续云计算技术与平台和可持续的业务应用。
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齐曙光介绍,可持续计算的基础设施由基础要素、IT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三部分构建而成,由下至上支撑承托,相互作用。
可持续云计算技术与平台依托于底层基础要素、IT和数据中心的可持续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技术通过混合云、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可持续化进一步推动能耗、成本和算力的优化,同时提出符合高效运维、安全合规特性的相关技术与平台,助力可持续计算的发展。
可持续的业务应用,基于可持续计算基础设施及可持续云计算技术与平台,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引导推行可持续业务数据与应用,提升企业清洁用能水平,优化生产运营智能绿色升级,打造行业绿色供应链,完善企业碳足迹与碳排放管理,扩宽ESG战略业务,最终全盘推动各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IBM中国系统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孟繁晶表示,可持续计算的概念、技术内涵和评价体系,将深入贯彻到企业整体业务转型发展中。对于信息通信业,可持续计算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对于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可持续计算的应用通过赋能效应,也将带来显著的竞争优势。因此,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中融入可持续计算的应用和实施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
“为验证可持续计算的可行性与价值,我们落地实施了全层级可持续计算方案。”孟繁晶强调,该方案不仅包含了实现可持续计算功能的环境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混合云技术与平台及业务应用,也包含实现可持续计算绿色低碳、便捷高效、稳定可靠和安全合规等特性的全层级可持续指标监控与智能管理系统。
据介绍,目前该方案已在某数据中心初步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效,电源使用效率(PUE)降低0.13、能耗与碳排放减少12.5%、运营成本降低15%。
持续推动可持续计算生态发展
“虽然可持续计算实践取得初步成效,但可持续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要整个生态和产业链合力推动。”孟繁晶指出。
周开波也认同,可持续计算生态的构建,从最顶层设计到标准研制,需要产业各方如企业、研究单位和平台机构的积极参与。他呼吁把可持续计算生态做得更好、更强。
“在推动可持续技术发展的过程中,IBM愿意和各界一起共创。”孟繁晶介绍,作为产业链的一部分,IBM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业务规划和咨询,到企业内部的流程、数据和IT架构的设计,再到混合云和AI平台,以及可持续的IT基础设施、高性能计算、全系列存储,以及整个计算系统的运营管理服务等领域均有布局。
“我们常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孟繁晶表示,可持续计算的概念未来还会持续优化,而且一定是针对整个全层级的、全生命周期的。后续,IBM将携手中国信通院和更多合作伙伴针推动可持续计算落地各行各业。(丁 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