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2025年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装机规模将达300万千瓦

日期:2023/03/28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意见》指出,广东省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新型储能技术、市场、政策驱动良好局面。

为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前沿,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近日,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广东省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新型储能技术、市场、政策驱动良好局面。

为了将广东省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意见》制定了发展新型储能的具体目标:到2025年,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

到2027年,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加大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力度,提升锂离子电池技术,攻关钠离子电池技术,融合能源电子技术,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发展氢储能等技术,开展储能前瞻技术研究。

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意见》指出,将加大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力度,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实力,创新开展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提升新型储能产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具体来看,在加大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力度方面,一是提升锂离子电池技术。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全气候储能锂离子电池,提升锂电池容量极限,推进新体系锂电池的研发和应用,从材料、单体和系统等多维度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升新型锰基正极材料性能,提高硅碳和锂复合负极材料应用水平。

二是攻关钠离子电池技术。加强钠盐以及水系钠离子电池等技术攻关,提升能量密度,解决寿命短、放电快等技术问题。加强匹配钠基电池的层状氧化物、普鲁士白/普鲁士蓝、聚阴离子等正极材料,煤基碳材料等负极材料,以及电解液、隔膜、集流体等主材和相关辅材的研究。

三是融合能源电子技术。加强能源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研发,扩大光伏发电系统、新型储能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等智能化多样化产品及服务供给。

四是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突破电池本征安全与控制技术,攻关电池智能传感、热失控阻隔技术。

五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开发高安全、高效率储能系统集成技术,攻关系统热管理、充放电管理、智能运维、应急响应等控制技术,提升储能系统可用容量及系统可用度。

在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实力方面,《意见》指出,一是优化锂电池产业区域布局。以广州、深圳、惠州和东莞为重点建设珠江口东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以肇庆、江门、珠海和中山为重点建设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

二是加快发展钠离子储能电池产业。加速布局钠离子电池领域,推动金属层状氧化物等正极材料、硬碳负极材料、钠盐电解液及铝箔集流体等核心材料及电芯中试化生产,推进适应钠盐电池体系的先进工艺和制造设备研制和应用。

三是提升储能控制芯片及产品供给能力。推动新型储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部件,提升电力电子器件和传感器等产品供给能力。

四是培育发展电解水制氢设备产业。结合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发展阶段和应用特点,按照多元布局、梯次发展、引育并重的原则,支持省内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提升产能规模。

五是前瞻布局多元化储能领域。开展液流电池领域离子传导膜、电堆、电解液工程化研制和项目试点。围绕压缩机、膨胀机和换热系统等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导传统能源设备制造商建设压缩空气储能试点项目。

在创新开展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方面,《意见》指出,一是积极开拓海外储能市场。鼓励新型储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家级新型储能产品进出口物流中心。

二是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支持新型储能企业积极参与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等新能源高渗透率地区电源侧新型储能电站建设,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

三是推进定制化应用场景。在输电走廊资源和变电站站址资源紧张地区,支持电网侧新型储能建设。在电网调节支撑能力不足的关键节点和偏远地区、海岛等供电能力不足的电网末端合理配置电网侧储能,提高电网供电保障能力。

四是推进虚拟电厂建设。结合工业园区、大数据中心、5G基站和充电站等区域分布式储能建设,推动建设智能控制终端和能量管理系统,充分挖掘储能、充电桩、光伏和基站等分布式资源调节潜力。

五是鼓励充换电模式创新。在广州、深圳等电动汽车推广领先地区,智能化改造升级直流公共快充站,在公交、城市物流和社会停车场等领域试点建设直流双向充电桩,探索规模化车网互动模式。

为了保障以上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意见》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强化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强人才保障。加强新型储能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研究,加快从全球靶向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加大储能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力度。三是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新型储能产业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能耗指标由广东省统筹安排。(杨  歌)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