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支持生物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质能作为全球公认的具有零碳属性的可再生能源,未来前景广阔。”在4月17日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说,我国生物质能利用已初步形成了以发电为主,生物天然气、清洁供暖等非电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
生物质能是唯一可实现发电、非电利用多种形式,以固体、液体、气体多种形态对能源作出贡献的非化石能源,同时生物质能是可以提供稳定、连续供应的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太阳能、风能供能不稳定的波动,具备电力调峰作用。
根据本次论坛发布的《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鉴2023》,到2022年底,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4132万千瓦,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2386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623万千瓦,沼气发电装机容量122万千瓦。目前,规模化生物天然气产量不断扩大,年产约3亿立方米,生物质清洁供暖面积超过3亿平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约2000万吨。
我国生物质资源年产量巨大,超过35亿吨,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林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多种资源。《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生物质能的开发潜力约4.6亿吨标煤,目前实际转化为能源的不足0.6亿吨标煤,占比较小。
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率为何较低?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表示:“除去激励和补贴政策不落地这个客观原因之外,生物质自身在原料特性上的天生缺陷——能量密度甚低加上质量密度很低,导致原料的收、集、运困难和高成本、转化路径受限(品种太少)、效率低下。”
能否根本改变生物质的能量和质量密度属性,解决秸秆作为生物天然气主要原料的技术瓶颈,帮助我国生物质产业摆脱困境?石元春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进行一场生物质产业的原料革命。
现行生物质气化技术得到的是混合气,或可称为不合格的合成气,其杂气含量多,能量密度和质量密度过低,难以进一步转化,加上气流输送性很差等原因,不能满足连续化高温气化的工艺要求。
通过突破生物质气化的技术障碍,获得合格的工业化生物基合成气流,建立生物基合成气平台,衍生大批后续产业是生物质产业彻底“翻身”的一大希望。
“想取得这样的突破,生物质的煤化改性,使其能量密度和物料气流输送性接近煤炭是关键性的前提条件。”石元春指出,煤化生物质直接利用可以实现生物质直燃发电的技术升级和生物质耦合燃煤发电替代煤电。因为采用煤化生物质后,原料数量不再受制约,热值提高,电厂因此可采用大型锅炉和先进的设计参数,温度和压力可达到超临界的要求,从而显著地提高发电效率。另外,用煤化生物质替代煤粉,可以实现与现代煤化工并轨。煤化生物质进一步转化为生物基富氢燃气,可以助力“氢经济”和“双碳”目标实现。
营造有利于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环境
生物质能被称为“零碳”能源,加快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是落实“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向。
“未来,我们将大力营造有利于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透露,将在全国碳市场制度设计中积极考虑对生物质能发展给予支持,尽快启动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生物质能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同时,积极引导气候投融资加大对生物质能项目的支持力度,持续深化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指导地方将具有社会效益的生物质能项目纳入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促进更多金融机构为生物质能项目提供优惠金融服务。
面对生物质能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王大鹏表示,未来,国家能源局将明确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政策导向,多措并举,提高产业附加值经济性,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王大鹏指出,在发电利用方面,将生物质能发电纳入绿色电力证书的合法范围,研究推动利用生物质发电的项目灵活、可控的特性,参与深度调峰等电力辅助服务,鼓励发电项目因地制宜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多措并举提高项目的附加值、经济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处处长程慧强指出,将加快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抓紧制定加快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将生物质能纳入其中。从健全收储运体系,资源化利用体系,政策体系方面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及高质量发展。同时继续完善支持政策,针对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实施修订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以及产品目录。(林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