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国家能源局:多举措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日期:2023/06/08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方案解读》从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加大对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升级的支持力度,以及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绿色发展等方面,详细解读了如何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案例解读》(以下简称《方案解读》),对此前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到的“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等具体措施进行详细解读。

经过多年培育,我国已经打造出一条技术成熟、产业链完备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具备了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在落实“双碳”目标的新形势下,面对更大规模与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我国新能源产业仍需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对此,《方案解读》从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加大对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升级的支持力度,以及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绿色发展等方面,详细解读了如何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加大基础理论研究投入,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体系日臻成熟,科技创新实力领跑全球。风电方面,我国已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和关键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机组设备制造基本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和型谱化,机型涵盖双馈、直驱和混合式技术路线,单机容量最大达到18兆瓦,设备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不断提高,通过高塔架、翼型优化、独立变桨、场群控制、新材料应用和精准测风等技术创新,使得发电效率与十年前相比提高了30%,成本下降超过50%。

光伏方面,我国更是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成本经济性等方面占据了全球优势地位,推动光伏发电在全球部分国家成为单位造价最低的电源品种。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为有效支撑共性技术研发工作、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结合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能源局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新能源经济性,尤其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将是新能源产业能否持续提高竞争力、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的关键所在。

二是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针对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等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未来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将逐渐提高到80%以上,这意味着风电、光伏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也将不断提高,需要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风电、光伏和储能等分布式电源与以电动汽车、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直流化负荷快速发展并大量接入电网,使得新型电力系统的源荷组成发生巨大变化。如何妥善解决源荷矛盾带来的能源供应和消纳时空不匹配等问题,成为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攻关,涉及高效低成本电网友好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综合利用技术、安全高效低成本长寿命新型储能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综合能源控制技术、信息物理融合的能源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等。

高效推进解决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所涉及的电力系统相关问题,是一项牵涉面广、协调关系复杂的重大工程,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系统性研究。通过“揭榜挂帅”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性地征集系统性研究参与主体或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机构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时,采用一个课题由多个团队、不同路径同步攻关,在相互竞争中,激发参与主体更好完成研究工作,形成更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案。

三是加大对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升级的支持力度。推进高效太阳能电池、先进风电设备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推动关键基础材料、设备和零部件等技术升级。

风电方面,主要方向包括风电机组大型化、定制化和智能化开发,大功率齿轮箱和百米级叶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的持续突破,以漂浮式为核心的海上风电技术研发,高性能替代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陆上和海上运输、安装、运维等工程装备的专业化研发,多能互补等综合应用技术创新等。光伏方面,需加大对高效晶硅电池与组件等关键技术及装备,银粉、POE树脂、IGBT芯片等关键核心材料与部件,跟踪支架跟踪算法,以及光伏系统设计等软件平台的支持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大力支持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N型高效晶硅电池与组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提升对钙钛矿、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加速科技研发成果应用转化,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此外,风电和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产业外部围绕电力网、信息网和交通网的三网融合创新,也将是创新的重点。

四是推动退役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技术和相关新产业链发展,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绿色发展。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将逐步迎来集中退役,随之面临关键部件的批量化处置问题。以光伏为例,我国是光伏组件制造和应用大国,组件产量占全球的3/4以上,在应用方面,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截至2021年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3.06亿千瓦,若以每块光伏组件300瓦、体积0.066立方米、重量19千克来计算,即使仅考虑目前我国已有的装机容量,当全部光伏电站25年运行期满后,废弃的光伏组件将产生约6700万立方米、约2000万吨的固体废物。若这部分固废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处理,显然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对此,产业链上下游一直在积极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技术路线,但由于市场规模小、回收综合利用价值低,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不高,导致此类技术尚未实现产业化。此外,组件回收相关政策和标准也有待完善。

对此,国家能源局指出,需要重点开展四项工作。一是加快政策与标准制定。尽快完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认证体系等,确立合理的商业模式,逐步推出综合利用产品绿色认证,研究给予税收政策优惠或向产业化生产线建设提供国家预算内资金支持。

二是完善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回收处置办法。在广泛征求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循环利用环保机构的意见建议基础上,制定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固废处理标准、复合材料固废处置企业主体评价准则、跨区域处置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示范。同时,建立跨行业的合作交流机制,促使其他行业参与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回收技术的应用示范,对使用再回收产品的项目和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回收再利用产品制定要求,放宽产品标准指标,限定适当的使用条件和场景供市场选择。

三是开展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优化资源化回收再利用技术,重点解决回收再利用方法的技术路线、设备产业化以及后物料的规模化应用等难题。引导科研机构、高校、固废回收企业研发更高效、更环保的回收处置工艺,拓展应用场景。鼓励设备制造企业完善回收再利用体系,培育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制造、使用和回收再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四是强化新材料研发,实施技术改造延长风电机组、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林  楚)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