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今年我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 明年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日期:2023/12/28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走势?此次会议释放出哪些重要信息?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深入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机遇大于挑战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一高一低两平”的特点,即增速较高、就业平稳、物价较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

首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有机构和专家学者预测,全年经济增长5.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今年我国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1/3。

其次,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降到5.2%左右、比去年低0.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0.3%。

再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出口额同比基本持平,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有望维持在14%左右的水平。

最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据国际机构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形势整体上不如疫情之前。

从国内看,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企业存在不愿投、不敢投现象;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化解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需要一个过程。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机遇。一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随着社会预期逐步改善,高储蓄将逐步向消费和投资转化。

二是宏观政策会对经济恢复持续提供支撑。今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以及降准降息、减税降费等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释放,明年还将出台新措施,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形成叠加,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向好。

三是政策空间仍然较足。我国物价较低,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不高,加力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有条件的。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和生物制造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消费加速转型,这些将催生产业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总结,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需求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那么,明年该如何实现“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指出,明年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有效驱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使生产能力有用武之地。必须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并带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实现“三驾马车”协同发力,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具体来看,一方面,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另一方面,要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二是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明年要努力促进居民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和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和消费场景的投资。要以提高技术、能耗和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这方面潜力很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政策上适当支持引导就能够释放很大的需求。”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强调,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和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和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积极稳定外贸基本盘,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要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出口。要巩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信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发挥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优势,支持外资企业继续“在中国、为世界”,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

更大力度吸引外资

今年以来我国吸引外资规模有所下降,谈到这一话题,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受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今年前10个月,我国吸引外资规模同比下降9.4%,但金额仍处于历史高水平,特别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加快,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32.1%,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5%,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和荷兰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大幅增长。

“对于近期外资数据出现的波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该负责人从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一些国家推动产业和资金回流,出台涉华投资限制措施。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出台大力度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愈加激烈。

二是疫情造成的冲击和影响。疫情阻断了线下考察交流,造成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误读,影响了投资决策。

三是随着国内发展阶段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弱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比较优势变化发生梯度转移。这是经济因素决定的,也是正常的。

展望未来,中国吸引外资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从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来看,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已有4亿多人,全球规模最大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增长性强的国内市场,将为各国企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很多外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

从完整产业体系的支撑力来看,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

从新发展格局的聚合力看,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外资企业在联通国内国际循环、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桥梁作用,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首先,要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结合高水平经贸协议谈判,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扩大电信和医疗等服务业开放,努力破除影响外资准入的隐性壁垒,保障内外资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

其次,积极回应外资企业诉求,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此外,还要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在近期宣布的单方面免签政策、互免签证安排、加快恢复国际航班等基础上,切实打通堵点,提升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和旅游的便利化水平。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强调,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3点: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具体而言,有6个方面的政策举措。一是畅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

五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导向。

六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有效应对了一些国家不断升级的遏制打压,科技和产业领域涌现出不少里程碑式成果。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领会好、落实好会议精神,重点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所谓“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既要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也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要加快补上工业化基础、深层次积累等方面的差距,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水平。

二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脑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三要凝练产业需求,优化创新体系布局。要根据产业的当下急需和长远发展需要,再凝练部署一批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进一步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体系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要通过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

此外,备受关注的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行业近年来发展比较快,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竞争力。要大力支持企业深度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推动优化行业技术标准,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实现符合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