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五问五答 从全国两会看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4/03/12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3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两会,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大国经济,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不少风险与挑战。无论是立足当前稳增长强信心,还是长期的调结构优质量,都需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3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同日,人民大会堂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回答了媒体提问。政府官员和专家均表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进一步稳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脚踏实地向前进。


1.《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3年取得的成绩,如何看这份成绩单? 

黄守宏:去年的成绩单是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是一份既有显绩又有潜绩的成绩单,是一份既有物质财富也有精神财富的成绩单。

大家可以从这份成绩单中看到外在的、有形的、看得见的、可用数据衡量的成就。比如,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经济增速达到5.2%等。纵向比,5.2%的增速比上年加快了2.2个百分点,快于疫情3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名列前茅,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仍保持在30%左右。

这份成绩单中,也有难以量化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成就。比如,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可选择的商品和服务更为丰富等。

这份成绩单中,还有很多内在的、深层次的、静悄悄的成效。比如,理念的转变、制度的不断完善、作风的改进和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等。

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份成绩单有不同的感受。总的来看,去年中国经济发展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提升,还有无形的积极向好的变化,应该说成绩单含金量很高。

从经济发展来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去年面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局面,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多年来少有的,是“几碰头”。既有疫情因素,也有疫后经济恢复的复杂因素。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我们不仅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任务,还出现了许多积极向好的变化,这更为难得。所以,理解、认识去年的成绩单一定要看背景。


2.过去一年,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有哪些进展?

阴和俊:去年,党中央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科技宏观统筹得到有力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启动实施,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

从投入看,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备受关注的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

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

从成效看,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产,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组件去年出口增速喜人。

下一步,科技部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科技攻关,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要求,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内核。

二是加强战略力量建设,也就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特色优势,建设协同高效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队。

三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协同,扩大开放合作,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创新动力。


3.为何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

黄守宏:这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包括国内国际形势,包括“需要”与“可能”,可以说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制定的。

从当下看,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根据就业跟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大体测算,要实现就业目标,经济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

从长远或者从中长期来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各方面的测算,要实现这一目标,大体要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

从“需要”来讲,可能目标定得高一点更好,但是如果没有支撑,达不到也不行。因此,从“可能”来看,要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和有利因素进行权衡。

近段时间,不仅国内,在国际上包括IMF等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都做过预测。仅从基本逻辑、基本常识的角度看,今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速是有条件有支撑的。

首先,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因没变,而且很多方面在显著增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等。

其次,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去年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趋于弱化。比如,在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方面,虽然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但今年和去年比,总体是向好的。

再者,政策从实施到见效需要一个周期,去年以来采取的一些重大措施的政策效应在今年持续显现。

此外,在应对前几年困难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财政金融状况看,中国政府负债率不到60%,金融总体稳健,宏观政策还有较大空间。如果将来中国经济遇到超预期的冲击,或者国际环境发生超预期变化,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储备工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总体来看,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去年经济增速能达到5.2%,今年实现5%左右的增速是完全有可能的。


4.下一步扩大内需主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黄守宏:国内需求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90%。《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部署,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首先,今年将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去年以来,村超村晚、冰雪旅游、跨界联名都很火,城市街道小店游、乡村慢游成为打卡新热点,国货潮牌受到消费者欢迎,今年要围绕扩大新型消费继续发力。其次,提振大宗消费,包括汽车、家电等,这方面既有新增的,也有更新换代的。再者,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消费呈持续增长态势,今年要继续顺应态势采取一些新措施。

第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方面,发挥好政府的投资带动效用。力度上,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都比去年有所增加;投资方向上,主要投向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等补短板、增后劲的领域。另一方面,稳定扩大民间投资。去年有关部门制定了民间投资促进政策,今年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举措。

第三,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今年更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前不久,中央财经委员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一项重要任务,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件事既有促进消费的意义,也有促进投资的意义。此外,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具有综合效益,是投资、消费相结合的内需大平台。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与发达国家80%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此可见,我国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和提升空间。


5.国资委将如何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张玉卓:用3个字概述中央企业今年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和“量”,即高水平的协同,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

先说“量”。去年中央企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现销售收入40万亿元,增加值10万亿元,利润2.6万亿元。特别是在投资方面,去年中央企业总投资6.2万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9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比全国增速3%高出大约8个百分点;初步统计,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0万亿元。

再说“质”。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首先要提高各方面效率,包括资本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科技产出效率等。我们淡化了对规模的考核,现在要朝着做强做优的方向努力。

中央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必须在承担国家责任、为老百姓做事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中央明确“三个集中”,就是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我们的目标是,中央企业与“三个集中”相对应的资产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谈到“高”,主要是讲高水平的协同。去年中央企业的采购量为13万亿元,通过采购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200万户。近期,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计划启动,发布了1000多项清单,和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后续还将公布一些产业链共融名单,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

我们要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国有汽车企业发展不够快,因此,我们调整政策,对3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在燃油车仍有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初始投入较大,如果考核当期利润,不利于全速推进。所以,要破除政策障碍,考核技术、市场占有率和未来发展等。(何   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