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WTO时代 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哪些贸易与投资风险?
“天气不好,要打伞了,路不好走。”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鲁欣用三句话概括出眼下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他是在4月18日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机工智库2017春季发布会”上发表上述观点的。
所谓“天气不好”是指全球市场需求饱和,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市场空间”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要打伞了”意味着,在后WTO时代,全球化面临挑战,经济政策内倾化突出,主要国家力推制造业回归,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路不好走”则表明我国制造业“走出去”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贸易摩擦、投资限制等风险将常态化。
鲁欣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当前全球贸易保护措施的首要领域,平均每天涉及1起措施。中国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每两天就有1起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贸易保护措施。
从2009年到2016年,在各国保护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措施中,进口关税占比34.4% ,位居第一,其次是占比 19.2%的国家援助计划。值得关注的是,进口关税措施的占比自2011年以来开始下滑,而国家援助计划所占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各国在保护装备制造业方面加大了补贴等国家层面的保护力度。
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TA)数据,美国和欧盟发布的涉及装备制造业的“国家援助计划”和“本地化要求”远多于中国,而中国则是受上述措施影响较多的国家。
据GTA统计,2016年美国发布的涉及装备制造业的9项国家援助计划,主要是向造船、汽车、飞机、轮胎、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等领域提供国家援助,采取的形式包括补贴、税额减免、直接给企业提供奖励等,累计金额约4.5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发布的涉及装备制造业的国家援助计划措施仅2项。
“从产品类别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运输设备、专用机械设备、通用机械受贸易保护影响最大。从发起方来看,G20是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发起方,占比约77.6%。”鲁欣总结。
对于上述现状,鲁欣提出了五条应对之策:加强对规则的研究,要学会利用规则,甚至参与规则制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避免盲目价格战,最低限度减少贸易摩擦;重视职业教育,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储备高级技能人才;提倡“工匠”精神,鼓励创新,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借助政府、行业协会、智库等多方力量,共同维护企业权益。(王 君)
- 01-19WTO终裁欧盟对中国紧固..
- 04-241—2月中国装备制造业景..
- 04-21?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参..
- 10-21转型谋求发展,责任承启..
- 09-232014中国装备制造业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