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苗圩解读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制造强国战略

日期:2018/01/15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的关键。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如何认识制造业,如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就此相关问题,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在接受《求是》专访时作出解读。

迈出实质性步伐

“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也常被称为工业化国家,说明现代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苗圩说。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的前瞻性布局,在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加快部署,谋求占领全球产业竞争战略制高点。反观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中后期由于未能坚持发展制造业,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这些经验和教训表明,制造业始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

近年来,我国提出制造强国战略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苗圩总结,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自2015年发布实施以来,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制造业新动能培育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和省两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持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一批“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关键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步伐明显加快。绿色制造广泛开展,重点行业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强度持续下降。高端装备创新发展,一批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

二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不是截然分开的,传统产业经过改造提升也可以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完善技改升级政策措施,企业产业技术水平和先进产能比重不断提高,近两年来技改投资在工业投资中占比40%以上。利用综合性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成效明显,两年来共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15亿吨以上,“地条钢”产能全部出清,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一大批过剩产能也已化解。

三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通过政策引导和各方努力,互联网技术已广泛融入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等各环节,一批面向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

四是制造业发展环境有了新改善。编制发布《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及配套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和行动纲要,基本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制造业政策体系。统筹区域布局,通过制定发布《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推动形成差异化发展新格局。针对困扰企业的成本负担问题,推出多项降本增效措施,让企业轻装上阵,提高竞争力。

解决深层次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苗圩也指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在一些行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还不能满足需求。这已成为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背后则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整体偏弱,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等问题突出;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先进工艺、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成为瓶颈,严重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部分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亟待提升,突出体现在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品牌建设滞后,产品档次不高,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和领军型企业。

谈到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症结,苗圩认为,仍然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破解这些深层次发展难题,关键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首先,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做到该放则放、放而到位、管而有效。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对新技术新业态采取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是积极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步伐,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鼓励引导服务于制造业的金融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结合大数据战略,按照数据开放、市场主导的原则,制定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信息共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三是重点改善创新薄弱领域和环节。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扩大新技术新产品市场空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重点是优化政府对创新支持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式。

比如,通过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聚焦制造业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领域,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再比如,针对产业共性技术缺失的问题,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以市场化为原则,建立了“公司+联盟”“小核心+大协作”的组织架构,在技术与资本结合、知识产权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抓住新一轮机遇

“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曾屡次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错失了发展良机。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苗圩表示,这一轮变革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孕育兴起的,其速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

经过长期积累,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加速成长,融合领域不断拓展,不仅为孕育新兴产业提供了沃土,也为传统产业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新动力。

苗圩强调,更重要的是,我国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坚实的制造基础,拥有吸收新技术的巨大国内市场,具有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和广阔需求空间。

制造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他还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先要促创新,加快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突出应用牵引,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

二要强基础。持续推进工业强基工程,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要把质量品牌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命线,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提升中国制造的价值内涵与国际声誉。

三要促融合。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要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要抓示范。“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是推动规划全面落地的重要抓手。要高标准创建,动态化管理,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要将示范区建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结合起来,形成若干有较强影响力的协同创新高地和优势突出的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要育人才。要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领军人才,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要不断健全培育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制度措施,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