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仍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和潜力

日期:2019/10/14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 9月26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但稳中有进的趋势未变。展望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和潜力。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增强企业家信心,要多措并举提振市场信心。


 9月26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但稳中有进的趋势未变。展望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和潜力。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增强企业家信心,要多措并举提振市场信心。

针对外媒提出“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过于稳定”的质疑,盛来运明确回应,国家统计局从未调控经济数据,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源自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的内在逻辑。从就业、实物量等指标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3%都不到”的说法是没有支撑的。

发展底气十足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下行压力。”盛来运分析,由于世界形势变化、外部环境风险增加等外部因素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持续释放等内部因素叠加,加大了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与此同时,企业家的信心受到一定影响,对此需要高度关注。以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例,8月PMI是49.5%,已经连续4个月位于50%的临界值以下。

他强调,中国经济虽然存在下行压力,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变。上半年GDP增长6.3%,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CPI增速为2.2%,国际收支好于预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居民收入与GDP增速同步,民生事业改善,这充分说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保持得较好。

“展望下半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和潜力,发展底气十足。”盛来运提出五方面的理由。

一是制度优势明显。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具有独到优势,能够更好地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结合在一起。

二是发展空间广阔。中国现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尚不足1万美金,全球排名在70名之后。人均生活水平,尤其是消费升级类的医疗、卫生、养老、健康、保障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另外,发展不平衡,农村跟城市的差距,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都比较大,而差距就是发展空间。以城镇化为例,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9.6%,而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在80%以上。按照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是没有问题的,包括城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三是发展基础扎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粮食自给有余,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齐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如,铁路里程在2018年末达到13.5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二;高铁里程近3万千米,占全世界的2/3。

四是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有近14亿人口,而所有发达经济体的总人口数还不到10亿人。而且,我国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而这个阶层的特点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增。过去10到20年,我们基本实现了安居乐业,但与十九大报告规划的“美好生活”还有很大差距。以汽车为例,中国每百户家庭的汽车拥有量不到35辆,也就是说只有1/3的家庭有车,而美国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约220辆,欧洲和日本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约150辆,因此很多汽车厂商都看好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是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最大底气。

五是改革开放和创新红利在不断地集聚,并且还会继续释放。在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的大门越开越大,“一带一路”倡议跟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对接,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同时,在政策激励下,创新成果不断显现。目前中国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口数量约为1.7亿人,比日本总人口还多4000万人,是非常巨大的人力资本。在科研投入方面,2018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是2.19%,已经接近OECD国家2.37%的水平,且中国科技发明的专利申请量已位居全球第一。

既然未来发展的底气十足,该如何引导预期,增强发展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盛来运表示,中国经济不缺投资领域,不缺发展空间,关键要增强企业家信心。“短期来看,应多措并举,比如针对企业家提出的关于‘不确定性’的担忧,我们要增加政策透明度,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还要澄清质疑,在一定场合下,把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向市场主体交代清楚。”

从未调控数据

针对外媒提出的“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在6.2%~7.0%之间波动)过于稳定”的质疑,盛来运并没有回避。

他申明,国家统计局从未进行过有意地调控,也从未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压力。事实上,外媒对中国经济数据的质疑从未间断,尤其是自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以来。事实胜于雄辩,虽然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了软着陆。同时,我们还及时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速波动不大?盛来运解释道,从理论上讲,是因为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后,潜在增长率回落,现在的经济增长率正在向这个阶段的潜在增长率收敛。

1978—201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扩张期,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都比较高,能支持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但自2010年以来,内外条件变化较大: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成本刚性上涨;土地越来越贵,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上升;传统产品的市场销售存在天花板效应,投入产出率下降。这是此轮经济调整最根本的内在逻辑,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进入转型阶段后共有的现象。

从实践来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导致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发生相应变化,增强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韧劲。

从产业结构变化看,中国经济由原来的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工业增速回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升。2012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工业,2015年其占GDP比重超过50%,2018年达到52.2%。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高达54.9%,而工业占比只有33.9%。工业的波动相对较大,而服务业相对平缓,所以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韧劲。

从需求结构来看,更为明显。在2012年、2013年,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此前的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投资、消费、净出口共同拉动,而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波动性很大,而消费拉动的经济是比较稳健的。这种动力机制的转换,也决定了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在提高。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策因素。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不断提升,在经济下行时不搞大水漫灌,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且是精准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下行的压力,熨平了经济的波动。

“至于有外媒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连3%都不到,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支撑的。”他反问道,如果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不及6%,那么新增的700多万就业是谁创造的?就业是个硬指标。

从实物量指标来看,以货运量、用电量和发电量为例,今年上半年,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5.62%,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3.3%,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0%,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9%,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4%,这些实物量的指标足够支撑中国经济达到6%以上。

“统计数据是讲究口径的,不能片面地用部分行业、部分企业的数据,来臆断整个经济的全貌,把工业下滑的幅度当成这一阶段整体经济下滑的幅度,那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的客观实际。”盛来运说。

此外,他重申,不以GDP论英雄,要用“新视角”看中国经济。“怎样评价中国经济的好与坏?这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和评价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盛来运说,随着经济基数越来越大,受潜在增长率影响及内外部条件变化,中国GDP增速可能还会放缓。但不能就此得出中国经济越变越差的结论,要客观看待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变化。

他表示,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用“新视角”来评判,在继续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即更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民生事业的改善,新动能的成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