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赛迪智库:至2025年“新基建”直接投资或达10万亿元

日期:2020/04/13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指出,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同时带动相关投资累积达近20万亿元。

在政策重要的窗口期,“新基建”按下快进键,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也打向相关板块。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同时带动相关投资累积达近20万亿元。

5G基站

2019年是中国5G元年,作为5G网络部署的核心步骤之一,基站建设是重中之重。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三大运营商共在全国开通5G基站约15.6万个。根据计划,到今年底,建成的基站数将达到60万个,而累计开通的5G基站数将超过55万个。

但这依然只是一个开始,据测算,如果要满足全国基本需求,建设的基站总数将达400万个到500万个,而要充分满足产业互联网需求,基站数还要在此基础上翻一倍。

赛迪智库的专家分析,考虑到目前4G基站建设数量及5G基站覆盖能力,预计至2025年,我国5G基站建设数量约为500万座,按照移动5G基站招投标成本50万/座计算,5G基站直接投资将达2.5万亿元。

此外,5G产业链覆盖面较广,5G基站建设将带动多类型终端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高清视频等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快速上升,预计至2025年将带动5G全产业链相关投资超5万亿元。


特高压

特高压由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输电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少占地的综合优势。中国能源分布和需求不均衡的特点决定了发展特高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月28日,今年国家电网公司首个新开工的特高压工程即陕北—湖北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总投资金额185亿元。《白皮书》称,目前处于在建和待核准的特高压工程共16条线路,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577亿元。特高压投资周期通常为2到3年,预计至2025年总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同时,带动装备制造、技术服务、建设安装等领域增长,推动电力互联网、配电网等智能网络快速发展,预计至 2025 年将带动相关投资超 1.2万亿元。

在对特高压技术价值的清晰认知之上,近年来,一些中国电力界人士提出,基于特高压技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全球能源的优化配置。特高压有望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新基建”。


工业互联网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特别是5G技术的发展,新型的生产型互联网即工业互联网正迎来迅猛发展期。尤其是2019年5G商用后,工业互联网获得重要技术支撑,开始向生产领域全面渗透。

“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加速了工业互联网的布局。”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将加速实现“线上”和“工业互联”为特征的“场景式”变革和数字化转型。

根据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到202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按照2019年工业互联网6110亿元规模以及13.3%的复合增速计算,预计至2025年新增投资规模将超6500亿元。随着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赋能传统工业,促其实现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预计2025年会带动相关投资超万亿元。


城际高铁城际轨交

辩证地看,“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之间并非是截然分开的。实际上,“传统基建”设施经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朝气蓬勃的“新基建”。正因如此,具有浓厚传统基建色彩的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被纳入到“新基建”行列。

随着城市化一路高歌猛进,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20多个城市群,并编织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特别是高铁干线网络,但仍不能满足城市群内部之间尤其是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交通需求。因此,建设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使铁路运行公交化,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底,我国高铁里程已达到3.5万千米。《白皮书》预测,按照平均每年新增通车5000千米,每千米投资1.5亿元计算,至2025年投资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同时,将带动轨道、道路建设、电工电网、装备制造、轨交车辆及零部件等相关行业投资超5.7万亿元。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众所周知,充电桩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里程焦虑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板”之一。据统计,2019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1.1万台,同比增加18.1%,新增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车桩比达到2.9∶1。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1.9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51.6万台,私人充电桩70.3万台,车桩比约为3.4∶1,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的指标。

赛迪智库的专家指出,按照每年公共充电桩增长15万台(投资成本为5万元/台),私人充电桩增长30万台(投资成本为2.5万元/台)计算,预计至2025年,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900亿元。随着充电桩/充电站零部件快速发展,充电运营更趋合理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预计至2025年将带动相关投资累计超2700亿元。


人工智能

近年来,中国瞄准人工智能核心研究领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3月9日,科技部对外公布,支持重庆、成都、西安、济南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至此,全国已有11地获批建设。按照科技部规划,到2023年,全国布局建设的上述试验区将达20个左右。

根据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数据,2019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为122亿元。《白皮书》分析,以45%的年均增长率计算,预计至2025年,我国AI芯片累计新增投资将达1000亿元左右,加上机器视觉等传感器及因AI带来的云平台/数据服务/OS 新增投资规模约1200亿元,合计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投资将达到约2200亿元。

此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带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快速进步,促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至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大数据中心

人类生产生活正在被数字所定义,可以说无数据不存储,无数据不计算,无数据不真相。大数据中心是智能经济的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中心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赛迪顾问总裁孙会峰介绍说,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有7.4万个,大约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23%,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27万架。值得关注的是,数据中心大型化、规模化趋势仍在延续。2019年,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12.7%,规划在建的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36.1%。但这一数据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占到全球总量的40%。

《白皮书》预测,至2022年,我国还将新增机架约220万架,以单机架成本70万/架计算,预计新增投资1.5万亿元。同时,大数据中心将带动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预计相关投资超3.5万亿元。(何  珺


文件阅读